白露时节应该怎么注意养生?
今天是白露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165°时即为白露。和今年一样,白露节气,一般是从每年的9月7日前后开始,到9月22日前后结束。
古人认为:白露节气之后,“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意味着从白露节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尽管白昼阳光温暖,但太阳一下山,气温就会很快下降,出现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秋季又是燥邪当令的季节,因此,风、寒、燥是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容易出现感冒、咳嗽、口干、便秘等不适。白露节气如何养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谭超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春困秋乏,宜补肺气
白露节气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宜人,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也就是说人的机体进入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人们的身体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即是“秋乏”。
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以适应秋乏。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要午休。中午12:00~13:00,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此时应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
有数据分析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睡好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之道。
另外还可以泡西洋参茶饮用。秋乏是阴液不足、阳热旺盛所致,解秋乏重在养阴润燥。西洋参有明显的抗疲劳和提神作用,还有一定的滋补、补气作用。将西洋参切片,每次5~10克用开水冲泡,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能为人提提神、补补气。
二、阳气收敛,宜补肾气
白露节气开始,天地阳气开始收敛,肾主收藏,这个时候,肾开始收藏阳气,准备过冬。如果肾不好,到了冬天,没有充足的气血抵御寒冷,就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耳鸣、腰腿酸软无力、尿频尿急、脱发、失眠多梦等情况。
因此,这个时节除了常规的养肺,还要要调理肾经。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谭超介绍了一个能补肾气的方法:每天睡觉之前泡泡脚,泡完脚后,坐到床上,脚心相对。脚心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这样可以连通肾经。
然后,双手尽可能大面积地握住小腿肚的肌肉稍用力向外翻,同时边做按摩。把整个小腿肚的肌肉从上翻到下,再从下翻到上,直至小腿发热。
此外,秋季补肺,也有间接的补肾作用。基于中医的整体观,“金水相生”即肺金能生肾水。慢性肺病发展下去可能不但咳还有可能出现喘,而喘的发生又与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有关。
因此,这些朋友可以服用一些润肺化痰、益气滋阴的中药,缓解燥邪伤肺带来的不适,又能间接补肾,如人参、南沙参、西洋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像加入了麦冬和五味子的麦味地黄丸就是金水相生的代表方剂之一。
三、“易”贴秋膘,宜常运动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让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在秋天,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
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苡仁、海带、蘑菇等。
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四、春捂秋冻,注意温差
白露不露,需防寒。古代民谚有云:“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提示白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一早一晚更添寒意。此时不宜“秋冻”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赤膊露体,就容易受凉,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患肺疾。由于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如因着凉而使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
若风邪侵犯筋骨,使经络阻痹,可出现四肢痹症。所以,“白露不露”应防秋寒,尤其要注意保护好头、颈、背、腹、足这些重点部位。
秋季应及时添加衣被。白露过后,应撤掉凉席,关上窗户,换上长袖衣入睡,将薄棉被备在床头,避免受凉引起腹泻。尤其是病老体弱者,更要注意随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还要注意脚部的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起。”
科学研究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对于北方人来说,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过,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袭。
五、秋防肺燥,多吃“白色”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谭超提醒,秋季由热转凉,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晚温差比较大,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秋季气候特点主要是秋燥。秋季对应的内脏为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而秋季的主气为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病证。
立秋防肺燥应多吃白色食物。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甘蔗,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还可以通过按摩操护肺。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此外,鼻子周围穴位丰富,如迎香穴、人中穴、四白穴、睛明穴等。可以通过按摩刺激这些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防治鼻炎、改善视力、缓解神经衰弱的作用。
白露时节全文解释?
白露时节的含义:凉爽的秋天到来。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什么时节?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白露更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以及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
白露是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时节秋意凉下句?
下句是短信祝福诉衷肠。
全句是:
白露时节秋意凉,短信祝福诉衷肠,孤身在外多注意,有事没事多联系;我在远方为你祈,祈求好运在你旁,愿你秋日幸福长,好运常伴心美满。
又是一年白露至,丰收季节忙碌多。棉花稻谷要收割,高山茶叶急采摘,果园水果施秋肥,巧种球萝卜效果好,愿你栽种好运种,收获快乐幸福多。
白露时节有霜柿吗?
白露到,核桃也到了丰收季节。农谚:“白露,白露,核桃撑破肚。”,核桃表皮由青转黄,有的核桃顶部还会裂开,正好应了“撑破肚”这一说法。
收核桃,又叫做打核桃,指用棍子将核桃从树上打下来。老话说:“白露到,竹竿摇,小小核桃满地跑。”,这个时节,核桃种植户是最忙的,但若能看到满地核桃,想来心里也是欣慰的。
霜降摘柿子
歇后语:“九月的柿子——红透了。”,农历九月初七霜降,老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时节,许多植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枯萎时节。不过,霜降却是吃柿子的最好佳节。
柿子,属于外来品种。原产自东亚,三千年前来到中国落地生根。
柿树耐寒抗旱,有极强的生命力。经常可以在农村看到一个柿子园,基本上没人打理,里面杂草丛生。可是到了霜降时节,柿子照样通红,模样可人。正因此,柿子不贵,非常廉价。然而很多人却不爱吃,因为口味问题。殊不知,柿子营养丰富,让人叹为观止。
著名医学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提到:“柿果性味甘涩,微寒,无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咳嗽、热渴、吐血和口疮。”
需要注意,柿子属寒,肠胃不佳者,身体虚寒者,慎用。现代医学表明,柿子可以润便通肠,尤其对高血压人群来说,柿子是必备美食,可以降血压。
当然,柿子最广为人知的功能是润肺、祛痰和醒酒。若是有胃热的症状,也可以吃些柿子。
但要提醒那些正在减肥的人群,柿子中含有大量糖分,古代人用柿饼来代替白糖,可见柿子中糖分含量之高,切莫贪图美味而多食。
霜降摘柿子,一方面,是因为霜降时节柿子正好成熟,营养价值丰富。
另一方面,却是中国传统习俗。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
泉州有个说法:“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意思是可以御风寒,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吃柿子,是他们认为不吃柿子,冬天嘴唇就会开裂。
白露时节恰逢君的意思?
在这美丽的金秋时节又恰好遇见你(多么惬意的事儿啊!)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节气的含义是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指令。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白露节气过后,北方冷空气不断增强,时而南下,导致气温下降,白天和晚上的温差日益增大,这种昼夜温差的环境下,很有利于农作物中的营养物质向籽粒运送和积累,促使农作物迅速成熟。
恰逢,刚好碰上。
明代湖北白露时节吃什么?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吃番薯,喝米酒
白露时节到莫忘添衣裳?
因为白露过后天气寒冷,开始要添加衣服注意保暖。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意思是说,到了白露节气,不能再袒胸露背,以防着凉受寒。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较大的时节,早晚要添衣加被,注意颈、脐、脚部的保暖,不宜露脐、露踝。
体质相对较弱的老人、儿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人,尤其要做好保暖。可以坚持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水最好没过脚踝,水温以40摄氏度为宜,泡到身体微微出汗最好,泡脚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
湖南在白露时节的习俗?
白露时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一.祭祀禹王、采十样白和打枣,祈盼吉祥之意。
白露是个与秋天有关的节气,因天气转凉,夜晚许多植物的叶子上会有白色的水珠出现,所以被人们称为白露,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七日左右。到了白露时节,通常白天和夜晚的温度也差异较大,有一句谚语“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说的就是这一点。除了天气变化外,在白露时节,有多种习俗在民间流传。
其一是祭祀禹王,祈求更加美好和安稳的生活。自古以来,大禹就以治水英雄的形象存在,被人们称为水路菩萨。因此人们会在白露时节为其举行相对大型的祭祀活动,且不止在白露,每年清明和七月七等节日,也会祭禹王。
其二是采十样白,但这个习俗多出现在浙江苍南和平阳等地。十样白指的就是,白木槿、白毛苦等十种带有白字的中草药,采集完后再将它们放在鸭肉或鸡肉中煮食,有很好的滋补功效。其三是收集这些的秋天露水,据说煎煮服用后,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有些地区,将植物叶片上的清露和朱砂等物质混合,点在孩童的额头处,寓意消除百病。
二.吃龙眼和番薯,喝白露茶和白露米酒,滋养身心。
吃龙眼主要是福建地区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白露吃龙眼,具有非常好的滋补身体的效果,一颗龙眼就相当于一只鸡的营养。很显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龙眼确实是一种有多种功效的水果。不仅能益气健脾和补血养肤,还能减轻失眠等现象,却也不能多吃,比较容易上火。
吃番薯是古代人民比较推崇的一种习俗,甚至有些迷信。他们认为在白露时节吃番薯丝或者番薯饭,会在这一年里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心的吃番薯,不必担心胃部发酸。在中医学相关理论中,番薯具有补气健胃和强肾健体的功效,是一种健康食物。
其次,在喝的方面也有些讲究,部分地区如南京和浙江的人们,会有饮用白露茶和白露米酒的风俗。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没有夏茶那般苦涩,也没有春茶那么容易被泡烂,口感醇厚,闻起来很是清香,比较受人们的欢迎。白露米酒通常都是用糯米和高粱等谷物,自家酿造而成的,口味清甜也不容易醉。酿造糯米酒期间,有些人家还会制作糯米酒糟,也是一种相当美味的食物。
三.白露时节也有些禁忌需要多加注意。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习俗外,白露时节的天气也是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们。白露时节很忌讳刮风下雨的天气,因为这种天气势必会对农民的收成带来损害,例如白露雨水会让收割后的稻谷生虫变坏,也会让田间的蔬菜味道变苦。谚语“处暑雨甜,白露雨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白露也是大闸蟹丰收的时候,但要注意蟹肉虽肥美,寒性却较大,不能多吃,且吃的时候要清洗干净。
白露时节赏花去哪里好?
施甸县善洲林场
施甸县善洲林场东麓的数十万棵野生白露花竞相绽放,满山遍野的野生白露花如同皑皑白雪覆盖在山峦之中,令人震撼。这满山野生白露花不仅是这个春季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而且美味的白露花宴还喂饱了人们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