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养生知识

《养生论》 养生论原文及翻译

2023年06月12日 01:17:111

嵇康养生论注音原文?

回答:嵇康养生论读音:jī kāng yǎng shēng lùn

养生论

嵇康 〔魏晋〕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一说“功效”)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寻“养生论”原文与译文?

没分哦。。。劳累不起~给你翻译前面一段好了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减,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五丈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所归也。

养生有五个最困难的地方;无法舍弃名利,这是第一个难处;情感波动大,这是第二个难处;沉溺音乐丽色(此处的声色是“凡尘之物”的统称)是第三个难处;追求美食,是第四个难处;忧虑和性生活(古人说精就是男子的精液~都用精代称人体内的气血、营养等)是第五个难处。这五个障碍存在的话~就算你欲望减少(减少的不算~要根除。。。)后不容易衰老、不断的阅读至言(应该是说养生学的经书之类)、以花草为食、呼吸天地的气息,也不能不折寿。

这五样障碍若完全不存在了,那么就会越来越得道~玄德(不多解释~请参阅《道德经》)也越来越圆满,不用祈求便有福气,不用祈求寿命而活得更久,这才是养生的真理。

这下面一段大概就是说~不要操之过急~要配合形神精气一并调养~而功用却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而不同~食物要天然的、具备和善气性的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知也就是说豆子让人沉稳,榆让人安神~合欢能缓解愤怒~萱草能让人忘忧~要让人们从食物上改善~凡是吃进去的都会感染到人的身心,所以要挑选这种气性和善、安定之类的食物所以神农说:“上等的药剂能滋养延续生命,中等的药剂能滋养人的心性”最后是说~这世界上的人们不明白这些道理~是什么都吃~害得蒙蔽缺陷;滋味就象煎熬人的脏腑,醴醪烹煮着人的肠胃,芳香的气味腐化人的骨髓,这情绪波动大了悖逆人的正气(喜怒并非指情感~而是情感极端化的概括),思虑消弱精神之类之类~最后说这人体又不是木头石块~这样内外受敌~怎么能活得久呢?

赵构养生论卷全文?

赵构(1107-1187),宋朝第十位皇帝,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作为一代偷安误国的君主,对书法艺术却情有独钟,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养生论》卷是存世的赵构精品力作之一。该卷纵23.5cm,横602.8cm,真草二体书就。此篇《养生论》,完全承传了“二王”一脉的书风,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结字疏朗秀整,真书工稳而韵意萦绕,草书流动而意态冲和,真所谓“禊帖嫡宗”。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哪些养生理论措施?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养生的论述。

嵇康首先论述了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作用,他将人的身体比喻成国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国家的君主:“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身体的影响,与君主对于国家的影响是一个道理。因此,人的养生要形神兼养,而重在养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意义。

嵇康主张,善于养生的人要保持内心的清静虚无,精神专著而舒畅,要减少私情欲望,淡泊名利,还要避免饮食中的滋腻厚味。

嵇康提出的具体的养生方法,是排除对于世间名利、饮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内心淳朴恬静,精神饱满,远离忧愁和思虑(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然后服食滋补的良药,饮用甘美的泉水 ,沐浴温煦的朝阳,聆听优雅的音乐,这样就能达到心境超脱、身体轻健、欢愉而满足的境界(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这样的境界,很有利于健康长寿。

嵇康强调养生要持之以恒,要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他指出,有的人修养了一年半载之后,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就意志衰退,导致半途而废;也有的人想到养生的效果可能要几十年后才能见到,而不愿放弃眼前的名利、厚味等欲求,这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养生的。

嵇康还强调,养生者要自觉自愿地养生,养成良好的心态或习惯,远离不良的诱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于养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对于精神的伤害,因而自觉自愿地淡泊名利。

嵇康养生论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抱朴子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译文】

       抱朴子说:玄道,是自然的始祖,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得绵绵莽莽,所以称之为“妙”。

玄道的崇高,就像那峨冠覆盖在九天之上,玄道的空旷,就像那巨笼环罩在八方之外。它比日月更光明,比闪电更疾速。时而闪现,好似那光影浮动;时而飘移,又似那流星疾行;时而荡漾,好比深渊清澄;时而纷飞,又胜游云悠浮。

玄道,可因其附于万事万物之上而呈现为“有”,又可因其寄寓于幽深清寂之中而转化为“无”。其沦落到大幽国则往下沉潜,凌越过北极星则向上游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不如它刚劲,即使是浓厚的露珠也不如它轻柔。

说它方,却不能用矩尺来衡量,说它圆,却不能用圆规来测度。它来时不可见,去时不可追。天因为它而高峻,地因为它而地下,云因为它而浮行,雨因为它而降临。它孕育元气,创造天地,化育出原始,又冶炼出万物,回旋着星宿,培养出混沌,驾驭着机关,鼓动着四时的天气,囊括了淡泊怡静之志,抒发出鲜明浓盛之情。

玄道能遏制污浊,扬发清明,增减黄河,损益渭水。增加它,不会显得盈溢;耗损它,不会显得贫乏;给予它,不会显得旺盛;剥夺它,不会显得憔悴。所以玄道所在之处,其乐无穷;玄道不在之所,则精神破弊,精神消亡。

养生论原文和译文中的词类活用?

原文: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译文:对于饮食,不管一年四季的气候如何,常以进食温暖的品物为佳

一、起居

(一)睡眠宜早,勿过十时,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二)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著。(三)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时再睡。(四)如在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居北方宜防寒气,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二、静坐

静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诸门,又有密宗、禅宗之分,今取简易稳妥静坐法,打一根基。

(一)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应静坐,用以防病、治病、养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尽也。静坐法于有工作人较难,因无时间也,然每日四十分钟当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二)健康、寿命、德性,并关系后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关改良种族,社会福利,岂不伟大。现在大家忙于生产,看重物质,不知这个肉体,正是物,首先要维持它。人生以健康为第一,应当特别注意。

现在流行气功疗养法,我于此道,素无经验,盖各有长处,并非全无效果,只是运气作功夫,有些人贪求速效者,未免走错路。虽不可归咎于法,要非可以普传而慎始之难也。应先说病,病有两种医法,一是外力,如医药、针炙、按摩等是;二是自力。即静坐法是。外力宜于急症,自力宜于长病。凡药石所不治者,惟有静坐法,功稳而妥。若两法兼施,则更妙矣。

养身要诀

人寿至百岁并非难事,惟保持此身之为难,能保持则少病,自然长寿。而保持之法,实在平时,如保持室内清洁,必日日勤于打扫,器具亦必日日洗涤,而物自经久。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断水,或可以一日断水,不可一刻断空气。所以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心何以难化,则因看事太真,我见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养身须有学问道德,对一般人难以求全责备,只勉其退让克己,少恼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药石之外,施以小术,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无费用,二省时间,三无流弊,四有实效,五勿他求,六为预防。但行之非难,须有先决条件如下: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间断,行过百日,停止反觉不适,当如每日吃饭一样。

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间断,行过百日,停止反觉不适,当如每日吃饭一样。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气,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劳而无功。以此法乃经常性,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是辅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纳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为第二。而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必受伤,而营养日减。睡以安神为主,神以心安为主,应配合年龄,壮年至多七小时至八小时,多睡则智昏头晕眼红胀,四肢疲软,童年必睡足八小时,或过九小时勿碍,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时已足。应注意者,(一)夜勿过十点半,老年人以八点为正,勿过九点。(二)枕上切忌思索计算未来事。(三)勿以安眠药片助睡。 原文: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译文:对于饮食,不管一年四季的气候如何,常以进食温暖的品物为佳

一、起居

(一)睡眠宜早,勿过十时,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二)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著。(三)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时再睡。(四)如在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居北方宜防寒气,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二、静坐

静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诸门,又有密宗、禅宗之分,今取简易稳妥静坐法,打一根基。

(一)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应静坐,用以防病、治病、养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尽也。静坐法于有工作人较难,因无时间也,然每日四十分钟当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二)健康、寿命、德性,并关系后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关改良种族,社会福利,岂不伟大。现在大家忙于生产,看重物质,不知这个肉体,正是物,首先要维持它。人生以健康为第一,应当特别注意。

现在流行气功疗养法,我于此道,素无经验,盖各有长处,并非全无效果,只是运气作功夫,有些人贪求速效者,未免走错路。虽不可归咎于法,要非可以普传而慎始之难也。应先说病,病有两种医法,一是外力,如医药、针炙、按摩等是;二是自力。即静坐法是。外力宜于急症,自力宜于长病。凡药石所不治者,惟有静坐法,功稳而妥。若两法兼施,则更妙矣。

养身要诀

人寿至百岁并非难事,惟保持此身之为难,能保持则少病,自然长寿。而保持之法,实在平时,如保持室内清洁,必日日勤于打扫,器具亦必日日洗涤,而物自经久。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断水,或可以一日断水,不可一刻断空气。所以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心何以难化,则因看事太真,我见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养身须有学问道德,对一般人难以求全责备,只勉其退让克己,少恼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药石之外,施以小术,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无费用,二省时间,三无流弊,四有实效,五勿他求,六为预防。但行之非难,须有先决条件如下: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间断,行过百日,停止反觉不适,当如每日吃饭一样。

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间断,行过百日,停止反觉不适,当如每日吃饭一样。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气,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劳而无功。以此法乃经常性,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是辅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纳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为第二。而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必受伤,而营养日减。睡以安神为主,神以心安为主,应配合年龄,壮年至多七小时至八小时,多睡则智昏头晕眼红胀,四肢疲软,童年必睡足八小时,或过九小时勿碍,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时已足。应注意者,(一)夜勿过十点半,老年人以八点为正,勿过九点。(二)枕上切忌思索计算未来事。(三)勿以安眠药片助睡。

养生论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作品?

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

稽康养生论中和理日济的意思?

稽康养生论中和理日济;“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强调对个体生命精神方面的维护。这与前人所提的“保和”意思相当。 参考资料: 《纶史》

养生论声无哀乐论是谁的作品?

是三国魏人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为《嵇康集》的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