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道家养生学概要pdf百度云(道家养生术 pdf)

2023年04月07日 07:39:361

道家养生书籍?

《修真十书》是道家丹书代表作。

由道教丹经汇编。集唐末五代宋元数十种著作,多为内丹专著。书中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丹道、养生著作,从各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丹道、养生、导引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为道教丹道一大专集。

《伪装学渣》百度云,谢谢?

楼下的已经给出 链接了。

授渔。

1. 首先打开百度搜索网址,「网盘搜索」

2. 打开第一个连接,输入「伪装学渣」

3. 在结果中,看到有个标签,一个是百度网盘,一个sina网盘。

如果百度的没有合适,可以切换到sina的看看

4. 祝你使用愉快。

学警狙击,百度云,粤语?

这个版本我有的,你需要吗。我可以转发给你哦。

养生炼丹是道家思想吗?

不是。道教和道家是两个概念。

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外丹术指道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籙、雷法等。

庄子养生主的道家思想?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道家养生功法有哪些?

道教养生功法主要有:胎息行气、守一存神、导引按摩、动功静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道家养生功既能返老为少,也能恢复健康,而且还能增长智慧。

道家养生经全文及译文?

太上老君养生诀

上士修之全真延命,中士修之无诸灾咎,下士修之免身枉横,愚者轻之早殒性命。

老君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能治其身,亦如明君能理国焉。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则国亡,气竭即身谢。

是故至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

且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去此六者,则修生之道无不成耳。若此六者不除,盖未见其益,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盖损于其本而妄求其末,深可诫哉。

所以保其真者,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夫多思即神伤,多念即心劳。多笑即脏腑上翻,多言即气诲虚脱,多喜即膀胱纳客风,多怒即腠理奔浮,多乐即心神邪荡,多愁即发须焦枯,多好即志气倾覆,多恶即精爽奔腾,多事即筋脉干急,多机即智慧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豺狼。

无久坐、久行、久视、久听。不得强食,不饥而食即脾劳;不得强饮,不渴而饮则胃涨,体欲常劳,食欲半饱。劳勿过极,饱勿过半。冬即朝莫空心,夏即夜勿饱食。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身行欺诈即神悲,行争竞则神泣,轻侮于人当减算数,杀害于物必当中夭。行一善即魂神悦,行一恶则魄神欢。常以宽泰自居,恬寞自守即形神安。生籍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在于斯矣。

太上老君养生诀,上士修持,能保全真性,延年益寿,中士修持没有各种灾祸,下士修持可免身遭不测横祸,愚昧之人轻视就早送性命。

老君说:一个人的身体,好比一个国家的设施,胸腹部设置就象宫殿,肢体就象郊外,骨节分段好比百官,肌肉间的缝隙好比四通八达的道路。神好比君主,血好比臣下,气好比民众,能保养好身体,也就象贤明的君主能治理国家,怜恤他的臣民就使他的国家安宁,爱惜自己的气就能保全他的身体。民众衰弊则国家必然灭亡,气若枯竭身体自会死去。

所以,智贤上士,应当在没病之前就注意医疗保健,不要等生病之后再去求医追治,由此可知生命难以保全,健康易失,气难清澄而易浑浊。如能审时度势,看到关键轻重,就可以安抚天下,节制嗜好欲望就可以保全性命。

况且善于养生的首要,当先除六害,然后才能保全性命,以尽天年。什么是六害呢?一要看轻名利,二要禁绝声色,三要看淡钱财,四要减损厚味,五要除掉巧语媚人之心和痴妄,六要消除妒忌之心。去掉这六害,那么修养长生之道没有不成功的。如这六害不除,不仅从未见过有什么好处,且即使心求妙理,口念真经,吞嚼精华,呼吸吐纳,也不能挽救他生命的短促,因为损害了长寿的根本妄求无用的枝节,应该深以为诫呀!

所以保全真性的人,应该少思考,少欲念,少大笑,少言语,少喜乐,少发怒,少欢娱,少忧愁,少嗜好,少憎恶,少烦事,少心计。

多思就伤神,多念就心神疲劳,多笑就脏腑翻腾,多言气空虚耗损,多喜膀胱会受纳储留风邪,多怒肌肉间缝隙扩张,精气奔涌浮散,多乐心神易邪趋放荡,多愁头发胡子会焦枯发黄,多嗜好志气倾颓,多憎恶元精外透奔腾,多事筋脉会涩滞,多心机,智慧反而会沉潜迷误。这些都是砍伐人生命的利器,比刀斧还利害,消蚀人的性灵,猛于豺狼。

不要久坐、久行、久看、久听。不能勉强吃东西,不饿去吃就伤脾;不能勉强去喝,不渴而喝水就胃胀。身体要经常劳动,吃饭只宜半饱。劳动不能筋疲力尽,进餐不应超过半饱。冬天到了早上不要空腹,夏天来了晚上不要饱餐。早起不要在鸡叫之前,晚起不要在日出之后。

心地清澄,精神内守,元神就居守在他的本位,气机内返安定则邪秽之物不能侵扰身体。心怀欺诈元神悲哀,行为好争长胜短,元神哭泣!随便侮辱别人会减短阳寿,杀害生灵一定短命。做一件好事,魂神喜悦,做一恶事魄神欢欣。常以宽宏平安自处,恬静自守则形神安静。长生簿上会写上他的名字,死亡簿上会削减他的过错。养生的奥妙全在这里面。

此养生诀论说长生之道,形象地说明神与气的功能,指出在道德修为上要除六害,要求保真当注意“十一少”,并说明其危害,并及起居宜忌,其中有关性命的学问,望各位自研自悟。

养生学什么?

据介绍,中医养生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中医养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级中医养生医学人才。

这些人才适合在各类养生、治未病机构和各级医院治未病科(中心)、老年科、慢性病相关科室等,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的合格专业人才。

道家养生八部金刚全文?

金刚功(外八部):“双手插顶利三焦,手足前后固肾腰。调理脾肤需单举,左肝右肺如射雕。回头望足去心疾,五劳七伤向后瞧。凤凰展翅周身力,两足顿顿饮嗜消”。从先天之本肾水开始,按照五行反序行走五脏六腑(肾水-->脾土-->肝木-->肺金-->心火),暗合'反者道之动'之理。金刚功要求用力,招式之间都充满着道家拉筋法之理,'筋长一寸、寿长十年'。

长寿功(内八部):“窃吃昆仑长生酒,生落日月任督走。内转太极行八卦,大转逍遥乐无忧。大雁腾空降吉祥,浪里行舟漂海洋。白鹤踏波定深思,鱼沉海底寿命长”。八部长寿功,阴阳太极如影随形、任由变化。

先学儒家还是道家?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二个学派。

儒家由孔子创立,倡导积极入世,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推崇圣贤,主张教化,让我们学习君子并努力成为君子。服务社会,改变社会,贡献社会,希望君子有德,社会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而道家由老子创立,提倡“无为”,“不争”,“顺其自然”,不干预,不妄作,希望还原“道”本来的样子。主张循万物天性,靠万物自为,靠万物自化,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

道家推崇自然天性,主张全生保性,主张自化,反对教化,劝诫人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人人遵循道的规律,顺势而为。这是道家与儒家截然不同的地方。

但道家与儒家有相通和相辅相成的地方,如二者对谦虚的理解,在《论语·述而篇第七·一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道德经》39章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虽贵为天子,要以孤家寡人自居,那么即使身为圣人,也要一般地低下身段。

如二人对“天”和“道”的理解,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一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的“天”不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吗?老子用多个篇章说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天之道,学习圣人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如二人对“以德报怨”的理解,在《宪问篇第十四·三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与老子在《道德经》63章所讲的“抱怨以德”没有冲突。老子认为,凡人心灵欠缺,常常以大为小,以多为少。而圣人的心灵中一切具足,因此能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圣人的心灵万德具备,心中无怨,如果有人对他产生愤恨的心,他还能以德抱怨,绝不怀有报复的心。而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突显了人的真诚。

如二人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在《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四》,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与老子一直倡导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思想不谋而合,实际上,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老子的出世何尝不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入世?

既然二者有如此密切的联系,但有些观点又是如此的迥异,那我们应该学儒家,还是应该学道家呢?

傅佩荣先生认为,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应该学儒家,把个人努力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到了四十岁,开始学道家,做到从道的整体来看,调节情绪,看什么都看得开。而到了五十岁,则学学易经,懂得乐天知命。他说,人在社会上与人接触,要全是儒家,说话算话,言出必行。然而对做的事情的结果,则要有道家的态度,处之泰然,不受干扰。因为儒家要尽自己的责任,要对社会有贡献,而道家要看透成败毁誉,让自己轻松休闲生活。

我们不妨按照傅教授的思路,让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来学习不同的做人与处事方法,并同时兼顾学习和生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纠结,不困扰,让自己活得既有责任和担当,也懂得放下和享受。

当然,这样说说很容易,其实做到有点难度,但做到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此,如果要想自己过得自在一点,从容一点,不仅要学习儒家,还要学一点道家。至于怎么学,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有统一效仿的模式,每个人可根据个人情况和自身的处境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当然在某些事情上,也可以学学法家、农家、阴阳家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扩展开来讲,我们可以从每个人身上,每件事情身上都能找到学习的地方。而且,一方面学习好的地方,一方面改进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