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养生茶经典故(养生茶经典故事)

2023年04月01日 18:17:501

夏至养生典故?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以上讲的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茶经名句?

十条名句:

一、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二、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三、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四、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五、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七、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八、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九、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十、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印度茶经典?

说到印度红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阿萨姆红茶,因为阿萨姆红茶是产于印度东北部的茶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玫瑰香,滋味浓,属烈茶,是一种品质特别高的茶叶,那大家知道阿萨姆红茶是怎么制作的吗?

具体如下!

茶经成书年代?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写于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唐代“茶圣”陆羽所著

茶经的全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经解说?

《茶经》诞生于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所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内容非常丰富,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特产--茶,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一之源,概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

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

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

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

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

七之事,讲我国饮茶的历史。

八之出,讲茶叶产区、品质。

九之略,讲煮茶、饮茶用具。

十之图,书写茶经的纸张。

《茶经》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精辟的、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

《茶经》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一大批文人学士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陆羽及其《茶经》受到一致的高度评价,陆羽被奉为“茶圣”、“茶祖”。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

第二,《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无论一只炉,一只釜,皆深寓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从茶文化学角度讲,陆羽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茶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茶文化,丰富和发展茶业茶学,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

茶经楼的来历?

茶经楼位于中国湖北省天门市,坐落于陆羽故园内,为纪念《茶经》作者陆羽而建,2014年11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

天门古称竟陵,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经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登临茶经楼,美丽的平原风光一览无余,可四面远眺千家城郭,三楚云烟,令陆羽梦绕魂牵的“西江水”汩汩流入竟陵城下,附近的西塔寺和连成一体的东湖、西湖、前壕、后壕尽收眼底

宋徽宗著有什么茶经?

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

茶经哪个版本最好?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自南宋至二十世纪中叶,流传下来的《茶经》版本共计六十余种。这其中,质量良莠不齐。如今想读《茶经》,我建议购买《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这本书内容详实,校勘严谨。同时体量不大,便于携带。日常研读,非常合适。

哪位帝王写了茶经?

茶经并不是哪位帝王写的,是唐代陆羽所写,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