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赦1959叶立三为什么没有特赦?
叶立三没有被第一批特赦,原因有两个:
1、在功德林里做出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没办法跟前面说过的十位在抗战中的贡献相比。
2、并不重要,但也不能不考虑,因为这两个人物是综合了许多人的经历和特点衍生出来的。
扩展资料:
人物出处:
《特赦1959》是由董亚春总导演,张铎、奚望领衔主演,曹克难、高一玮、赵恒煊、肖荣生联袂主演的年代剧。
主要讲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集中关押。其中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黄维等人。
起初他们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采取抗拒的态度。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他们的灵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毛主席肯定了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
功德林的战犯如沐春风深受感动,开始主动交待自己的历史和罪行。1959年国庆前夕,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的特赦令。
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了特赦书。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立三
二、功德林在什么地方。
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路一号,占地近百亩,监房能容纳千人以上。
功德林原是北京城德胜门外的一座庙宇,清朝末年,朝廷在此创设“京师习艺所”,是中国第一个劳改机关。
1915年更名为“京师第二监狱”。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期间,司法总长罗文干最终完成了这座监狱的全部改造,后来成为国民党北平“第二模范监狱”。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在这里被敌人杀害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监狱被公安部接管,成为关押和改造战犯的一座监狱。功德林一号关押的这些国民党战犯情况比较复杂,改造的难度很大。这些人长期为蒋介石国民党效劳,甚至直接参与了蒋介石集团的诸多重大决策,是蒋介石最可靠也最有实力的人物,反动思想根深蒂固。
他们中不少人自命为蒋介石的信徒,认为蒋介石才是中国的“正统”,是“为国为民”的。他们对于战败不服气,不认输,认为今天所以成为战犯,是因为打了败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他们认为既然为蒋介石国民党效劳,就不应在共产党面前低头,“君子不事二主”思想长时间转不过弯来。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监狱直属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管辖,改为“北京战犯管理所”。
这里关押的100多名高级战犯共分为13个小组。其中邱行湘任第一组组长,组员有杜聿明、宋希濂、康泽、王陵基、范汉杰、廖耀湘、陈林达等人。这里关押的原国民党战犯还有黄维、陈长捷、文强、沈醉、郑庭笈等人。
起初功德林属公安部直辖。后来,一些高级战犯陆续获得特赦,功德林遂改由北京市公安局管辖,并成立了接济救护站,接济走失的呆傻人员,或来北京办事一时失去经济来源的人员,留他们暂住这里,并免费提供食宿,设法同他们的亲友取得联系,或由其亲友将其接走,或由政府派人将其送回家。
如今,功德林路已成为新康路。功德林监狱的原址成了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大楼及周边住宅楼的所在地。在住宅楼中间尚存功德林监狱的一座角楼。
“林”,代表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所以功德林首先是一个比方,比喻功德多得像树林一样,高僧大德说过,“功德林中,布施第一”,意思是说,在诸多的功德里,布施(无私奉献)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功德林也作为居士的场所命名,在什么地方,则各地有所不同。
功德林在心中,一次怒火就能烧光,慎之
功德林的总部设在上海。
功德林创始于1922年,是一家将近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企业,享有素食鼻祖之称。
其著名的菜肴有黄油素蟹粉、素鸡、素鸭、素火腿等两百余种。功德林旗舰店餐厅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功德林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扩展资料
功德林的素菜以淮扬风味为基础,兼容了释菜及民间素菜的精华,结合了北方人的口味,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功德林的招牌菜有金刚火方、天竺素斋、罗汉素斋、如意紫鲍、普渡众生、白果芦荟等。
功德林的素菜显著特点是以时鲜为主,选料考究、品种繁多。
川冬菜内含蛋白质远高于牛、羊肉的含量,钙、铁、磷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颇为可观。只是其貌不扬,一般人还不认。功德林用川冬菜,配以鲜蘑、香菇、芽菜等原料做成的素馅包子。
功德林素菜饭庄的饭菜的特点是以素仿荤、选料精细,矩形美观原料以三菇六耳、新鲜蔬菜、食用菌类、豆类菜为主,菜质细腻,口味多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德林
三、有一部反映国内二战后改造战犯的故事片名
片 名: Jue zhan zhi hou
译 名: 决战之后
导 演: ( 萧桂云 Guiyun Xiao ) ( 李前宽 Qiankuan Li )
主 演: ( Shengsheng Chen) (葛优 You Ge) (古月 Yue Gu) (黄凯 Kai Huang) (李法曾 Fa Zeng Li) ( Xitian Liu)
剧情介绍:
根据黄蛴人长篇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诞生后,胜利者将如何对待败在自己手下的战争罪犯?一场艰巨复杂、虽无硝烟却也十分激烈的战斗在北京功德林监狱里悄悄地展开。
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被押送到新中国的监狱功德林进行改造。其中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蒋介石御林军二。六师师长邱行湘;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十二兵闭司令黄维;三兵团司令张淦以及军统局北斤区长文强等。
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战犯的情况,毛主席主张将新政府的观点公开告诉他们,让他们经历由强制改造到自觉改造的过程。
在战犯做早操时,监狱的刘所长发现杜聿明的腿在颤抖,马上将他送往医院检查治疗。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战犯们的思想中引起震动,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经验,估计着战事的发展。
法院来人,带来了国民党九十六军军长郑庭笈妻子的离婚报旨,郑欲签字,被刘所长阻拦,提议缓几天做一做对方的工作。杨伯涛曾任美式军械装备部主任,对美军装备、性能较清楚,想搞个报告,帮助我志愿军,得到杜聿明的支持。
战犯们在监狱里接受劳动改造,心情较为舒畅,精神面貌有所改观。
在交待历史的材料中,李所长指出国民党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对杀害瞿秋白一事要如实交待;指出杜聿明的材料中缺少昆仑关火战的历史;黄维的历史材料是有关永动机的设计方案,认罪材料只字未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杜聿明、黄维、邱行湘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在功德林的改造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共产党人那真诚、博大的情怀,亲眼目睹了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他们最终从思想上彻底放下了武器,由抗拒改造转变为自觉接受改造。
1959年12月4日,法官宣布了第一批获特赦的战犯名单。获释的杜聿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总理、陈毅外长和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的接见。他不胜感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全军覆没,缩短了民族苦难的历史。”
此后不久,第二批、第三批战犯相继获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决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