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秋节是纪念牛郎和织女的吗?
为了纪念嫦娥。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七月初七是什么日子!
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叫七夕节,也叫牛郎织女鹊桥会,而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叫中秋节,是各家各户团圆的日子,国家为了大家团圆还专门有中秋节假日。
所以在外地的儿女有可能的话都尽量赶回家,一家团聚共赏圆月。
农历的七月初七才是纪念牛郎和织女。中秋节是纪念后羿和嫦娥。嫦娥在八月十五这天偷吃了后羿交给她保管的仙丹飞上了月宫,后羿想念她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摆上贡品。以寄托思念在广寒宫孤独寂寞的嫦娥仙子。
二、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为了纪念谁?
为了纪念嫦娥。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扩展资料;
中秋节的习俗
1、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3、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三、中秋节是为了纪念谁?
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拥有着仅次于春节的地位,在中秋节这天全家必须要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至于南方和北方吃的一些东西可能不同,但是月饼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关于中秋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呢?大家是不是也不太了解,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中秋节是为了纪念谁,其实中秋节就是为了纪念离乡在外漂泊的各种亲人,亲人们因为生活被迫离家,8月15日又正值第三季度,离新年又近了一步,因此对于远在他乡的亲人表示思念,如果说非要纪念哪个人的话,这就要说到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了。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空中一共出现了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每天白天的时候,晒得庄稼干枯,百姓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而这时候后羿也只是一个平民英雄,他拥有着超级大的力气,看着受苦的百姓,他心里很难受,于是拉开自己的神弓,神弓搭配上自己的神力,使得十个太阳仅剩了一个,并且还宣告最后一个太阳一定要按时起落,否则格杀无论。
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因为在王母那里求得长生不死药,但是源于对嫦娥的爱情,后羿没有隐瞒交给嫦娥保管。但是蓬蒙突然出现,威逼嫦娥交出神药,嫦娥一急之下吞出不死药成了仙,但是由于嫦娥对于后羿的思念,后羿对于嫦娥的悲痛,仰天长叹,哭泣的时候,发现今日的月亮格外的明亮,而且定眼望去还有嫦娥的婀娜身姿,因此后羿就开始命令人开始纪念嫦娥。
这也就是中秋节纪念谁的民俗传说,其实中秋节并没有特定的纪念人物,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于家人的团圆的渴望,以及远在他乡的家人思念。在中秋节这一天,北方的习俗需要吃团圆饺子,吃月饼,赏月,还需要为逝去的亲人烧纸,这都是一种美好的纪念。
中秋节也就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在这一天月亮将会达到满月状态,会比以往更加明亮,中秋节的来临,也就是寒流马上就要到来了,不管是古代人民,现在在一些农村的地方,都会设香案,摆上月饼以及各种水果。
对于中秋节这种传统的节日,送哪些礼品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呢?
1、螃蟹
一般来说中秋节赠送月饼是太常见的行为,很多月饼人家收到之后都是不会吃的,而是一直放着,但是螃蟹这种东西可不是,螃蟹是春天撒苗夏天喂养,中秋的螃蟹是最肥美的时候,赠送几只大螃蟹给自己的亲人肯定很舒服。

【活蟹】蟹爵公4.5-4.8两2只母3-3.3两8只共10只
¥268
领券
减30
月销100
购买
2、哈根达斯七星伴月冰淇淋月饼礼盒
如果想要送礼送的有面子,那么这八枚月饼你一定会满意,这款冰淇淋月饼味道十分的棒,就是吃起来和月饼没有什么关系,纯纯的冰淇淋。
四、中秋节是纪念谁?
有个说法是纪念嫦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