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健康养生

入伏该吃什么好

2022年08月18日 13:12:0417

1、多酸多甘: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2、补气去火: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3、新鲜干净: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夏季养生小常识 夏季如何养生好

1、不宜多吃冷食
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较为炎热,所以冷饮等寒凉的食物就非常的受欢迎,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2、空调不宜开得太大
夏天的时候必不可少的空调我们也需要注意,空调最好不要开太大,空调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环境。但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人对室内外温度变化难以适应,容易“感冒”。而且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不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会使室内空气混浊,致使各种病原微生物孳生。若人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就容易患病。

夏至到,消暑热,今年夏天什么时候入伏?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出炉了,长达40天,什么时候入伏?

这几天广东徐闻这边的天气还是很热的,中午几乎都不出来干活,实在是太热了。再过两天就是夏至了,真正的烈日炎炎就要到了,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那么今年的什么时候入伏呢?下面我们来数一下!

我们先说一下夏至,夏至是最早的四大节气之一,并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22日之间交节,到7月7日-8日结束。

古人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5天,用细微的观察,来总结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夏至”一候是鹿角解,我们知道“冬至”三候中的第二候是麋角解,说得是冬至的时候阳气生阴气衰,而夏至的鹿角解说的是阴气生阳气衰。意思是说,到了夏至的第一个5天,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了;二候蝉始鸣,到了夏至节气的第二个5天,知了就会在午后叫个不停;三候半夏生,这里的半夏可不是说夏天过了一半了,而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到了夏至节气第三个5天的时候就会长得很旺盛。因为,到了夏至节气末期,国内大部分地区温度已经很高了,日照充足,植物就会长得很快,并且需要一定的雨水,但是雨水要是多了可就不好了,会出现涝灾。

一、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年啥时候入伏关于三伏天,很多人都会想到小暑、大暑和处暑,都认为三伏是从小暑开始的,到处就暑结束了,很少有人会把三伏天和夏至联系起来。其实,每年的三伏天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不太一样。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三伏天的开始和结束不是由于天热不热决定的,而是由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的有几个庚日决定的。期间有4个庚日,三伏天就有30天,有5个庚日,三伏天就是40天。

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那么您知道为什么要“庚日”入伏呢?为什么叫三伏呢?什么是“庚日”呢?

这就要从历史上来看了,主要是和秦汉时期盛行五行生克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在古书《释名》中说: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大意是说,在五行的学说里,春天是属木,夏天是属火,秋天是属金,冬天是属水。而古人“干支历”中的“十天干”也分五行,其中,庚就是属金。五行中火克金,所以,庚金就被火克。而伏就是指金气潜伏,所以,就要属金的庚日入伏。

所谓的三伏,其实,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初伏是固定的,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而庚是“十天干”中,所以初伏只有10天。而末伏的开始时间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10天。但是,中伏就不固定了,刚才已经提到了,是由夏至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决定的。今年两个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所以,今年中伏还是20天。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还是40天,是个加长版的三伏天!

那么今年三伏天从几月几号开始呢?总结了一张表,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有五个庚日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表

二、老人夏至有“三怕”,都是什么呢?1、怕无雨

农谚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意思是说,夏至的雨像金子一样珍贵。因为,这个时候中原地区小麦几乎都已经收割完毕了,夏玉米也播种的差不多了,发芽和后期的拔节都需要雨水。所以,这时候下雨是人们所期盼的。说的就是夏至的雨非常宝贵,夏至下雨是好事。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的地方希望下雨,有的地方又不希望下雨。所以,我们笼统地来看就行了。

2、怕刮北风

农谚有“夏至刮北风,旱断青苗根”的说法,意思是说,夏至节气要是刮北风,后期出现干旱情况的几率是比较大的,会引发旱灾。所以,有经验的老人,害怕夏至这天刮北风,会导致庄稼折断倒伏,出现减产的情况。

3、怕寒气入侵

夏至是阴气初生,阳气渐衰的一段时间,要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要太随性。

三、夏至有哪些习俗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冬至那天要吃饺子,而到了夏至就要吃面了,古代民间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那么您知道,古人为什么说夏至要吃面呢?

因为,每年夏至的时候,新小麦已经收割完了,古人熬过了青黄不接的那段时间,吃了那么长时间苦菜了,新麦收获了,正是吃面改善伙食的时候。

总之,到了夏至这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面条、饼、麦粽的习俗,您那夏至吃面吗?除了吃面还有哪些习俗,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每年的入伏的时间,都是在夏至节气过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个日期是固定不变的。

今年的夏至是在6月21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廿三。这一天,也是一年当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在我们潍坊地区,早晨4点20分左右天光大亮,晚上7点钟时,依然明如白昼。夏至一过,当天白昼时间就会缩短,以后,每天都会缩短大约1分20秒左右的时间,直到冬至节气才结束,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夏至的到来,伴随着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天气也就开始了。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三伏天,很快也就来到了。

今年的入伏(头伏或初伏)是在7月16日,也就是农历的六月十八开始,日期是10天。

中伏是从7月26日,农历六月廿八开始,历时20天。

末伏是从8月15日,农历七月十八开始,历时10天,到8月24日结束。

今年的三伏天,共计是40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