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搞清楚附子理中丸与人参归脾丸这两种中成药的组成、功效与主治和适应证。应该指正附子理中丸为温里药,并非是胃药。
附子理中丸由附子、人参、甘草、白术等组成。功能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主治太阴脾胃虚寒证。证见脉微肢厥,昏睡露睛,或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口噤、四肢强直等脾肾阳虚之阴寒重证;呕吐腹泻、腹满不食;阳虚失血;小儿慢惊;胸痹由中焦虚寒而致。
本方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回阳救逆;人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强壮脾胃为主;干姜辛热温中扶助阳气,故以为辅;白术甘苦温燥湿健脾。炙甘草为使,补中扶正,调和诸药。
人参归脾丸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木香、远志、龙眼肉、炙枣仁、炙甘草等组成。功能益气养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而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便血、带下、崩漏等诸证的治疗。
参、苓、术、草为四君子养气健脾;木香调理中焦气机;枣仁、远志安神定志;当归活血补血;黄芪补益中气;龙眼肉、甘草补血和营。
综观全方人参、黄芪益气为主药,辅以当归、龙眼补血和血,佐以枣仁、远志宁心安神,使以木香通利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兼益气。
附子理中丸为脾肾阳虚,中焦寒用药;人参归脾丸为补气益血,养心健脾用药,其适应证完全不一样。在则气血虚衰不一定就是脾肾阳虚,中焦虚寒。而且人参、甘草、白术叠加,意义不大,因此不要随便同时服用。
中医通过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用药如用兵,丝丝入扣,精兵强,有的放矢,将直捣病所,而收大功。不可下大包围,而产生不良反应。气血虚大多又有肾阴虚症状,故用大辛大热,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更为火上浇油,助阳抑阴,使阴亏愈甚,适得其反。
故建议最好不要两药同用。孰轻孰重,可请当地名老中医通过四诊合参,辨证确定。是脾肾阳虚,中焦虚寒证就用附子理中丸;是心脾气血两虚,欲求调养就用人参归脾丸。总之,要抓住主要矛盾,各个击破,诸证才可平熄。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的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这两种药的作用和适应症。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为附子(制)100g,党参 200g,白术(炒)150g,干姜 100g,甘草 100g。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朊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适应症:
脘腹胀痛
属中阳不足,脾寒胃弱。症见脘腹冷痛,时作时止,喜温细按,泛吐清水,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沉迟。
呕吐
属中焦虚寒,升降失调。。症见呕吐时作,泛吐清水,每遇饮食生冷或感受寒邪即发,食少纳呆,肢冷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泄泻
属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饮食减少,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缓。
霍乱
属中阳不运,清浊混淆。症见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面色苍白,眼眶凹陷,手足厥冷,头面汗出,筋脉挛急,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
许多临床研究报道,该药也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
另外,对口疮、小儿肺炎、小儿慢惊风及尿失禁、产后间隙性颈痉挛、男性不育症、急性胰腺炎、消渴、慢性迁延性肝炎、腰肌劳损、阳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Ⅱ度心衰等多种疾患也均有疗效。
人参归脾丸
人参归脾丸属气血双补剂,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之心悸不寐、眩晕,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崩漏等血证;而人参健脾丸属补气剂,重在益气健脾,和胃止泻,主治脾胃虚弱所致之厌食、泄泻以及疳积等病证。
适应症:
心悸
属气血两虚。症见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细弱。
不寐
属心脾两虚。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眩晕
属气血亏虚。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发色不泽,饮食减少,身倦乏力,神疲懒言,心悸不宁,少寐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血证
属气不摄血。症见四肢、前胸甚则全身出血点或出血斑,或鼻出血,或牙龈渗血,刷牙时出血,女子还可见月经量多甚或崩漏下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