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都要注意“蛋白尿”?

2022年07月04日 13:46:3018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注意“蛋白尿”?真相是,高血压和糖尿病都会损伤心脑肾,这是张大夫一直再跟大家科普的。以前,咱们讲到高血压和糖尿病伤害心脏和大脑的情况比较多,今天怎们给大家说说高血压和糖尿病对于肾脏的巨大损伤。

首先说,我们如何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对于肾脏有损伤了呢?我们最常用的一个化验指标就是蛋白尿,如果一个人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看到了蛋白尿,那就基本上可以考虑是不是存在肾脏损伤了。

肾脏最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和脏器,它是由成千上万的肾小球组成的。这里的肾小球是最具价值的肾脏个体单位,我们在这里可以把肾小球看成一个筛子,这个筛子可以把血液代谢的废物漏出去,后来肾小管又可以把一部分漏出去的物质重吸收回来。

而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巨大危害在于,它们可以把人体肾脏肾小球上的筛子孔变大,于是血液中的蛋白就会随之漏出来。大家这么理解高血压和糖尿病对于肾脏的危害,这就是最通俗的讲法。说白了,高血压和糖尿病把肾脏的筛子孔变大了,漏掉了本来不该漏掉的重要物质。

而对于医生们来说,这个蛋白尿的指标就可以被认为是肾脏有没有受到损伤的重要标志。如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看到了蛋白尿的出现,那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进一步检查一下肾脏,看看有没有损伤,同时应该积极的进行保护肾脏的相关治疗,以免发展成肾衰竭。这时候还有更加严格的控制血压和血糖。提别提出的是,如果患者可以耐受,血压尽量控制到130/80mmHg以下,而药物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沙坦类降压药和普利类降压药,因为这些药可以保护肾脏的同时,减少蛋白尿的出现。

最后,张大夫希望所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都能控制好血压和血糖,不让肾脏受损伤,最好都不出现蛋白尿。

长期高血压或者糖尿病不严格控制,就会导致肾病,而尿蛋白是反应肾功能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我们在医院总能遇到这样的患者,可以是单纯的高血压或单纯的糖尿病,或者常常就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开始没有早发现早控制,最终导致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表示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同时还表示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发现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由于微量白蛋白尿是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线索,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起病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则在确诊糖尿病时应同时检查。但一次检查阳性,还不能确诊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需要在3~6月内复查,如果3次检查中2次阳性,则可确诊;如为阴性,则应每年检查一次。

高血压和肾病一对欢喜冤家,相互影响。长期原发性高血压没有积极控制,会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又分为良性高血压肾硬化症和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症。

肾脏本身用于过滤体内毒素,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和钠盐,同时防止蛋白,血细胞等漏出血管。高血压使得血管内血液压力增高,导致蛋白漏出至尿液里,蛋白一旦漏出会对肾脏的滤网系统造成破坏。高血压长久控制不佳,造成的结构破坏难以逆转,就会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甚至慢性肾衰竭,其最后严重的阶段为尿毒症。

我国 非 透 析 慢性肾病 患 者 高 血 压 患 病 率 为 67. 3% ~71. 2%,而透析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91. 7%。

如果长期高血压,有这些表现,要怀疑肾病:

重度水肿:水肿常为首发症状,呈全身性明显水肿,指压有凹陷。严重患者可并有胸水、腹水,当胸水、腹水较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脐疝或腹股沟疝。

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表现,尿蛋白定性多为++ ~ ++++,成人每日尿蛋白排泄≥3.5g/d,大多为选择性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下降,血清白蛋白0.5g为特征,肾功能正常。

Ⅲ期——肾功能不全期:非透析期,透析期(尿毒症期)。

如果长期高血压或糖尿病没有积极严格的控制,那么就可能出现蛋白尿,而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一个重要标记。所以长期的高血压或糖尿病,不但要监测血压和血糖,还得定期查查尿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