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50岁后,进入“生命危险期”,不想脑供血不足,要远离哪些坏习惯?

2022年06月02日 20:02:3023编辑

说50岁后进入“生命危险期”有一点夸张,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人在50岁后确实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像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代谢类疾病、骨质疏松、肩周炎、心脑血管疾病,往往都在这个年龄高发。所以,虽然谈不上生命危险期,但身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确实下降,所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运动习惯,来预防疾病。50岁后中老年人,如果经常受到头晕、偏头痛等问题困扰,那就要小心脑供血不足,更要小心脑供血不足背后的其他疾病,要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脑供血不足相关的那些事。

为什么会发生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顾名思义就知道是输送到脑部的血液不足,我们身体各大器官想要维持正常机能都离不开血液中的养分,如果供血不足其后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大脑,这个是我们身体核心中的核心,万万不能出问题。

哪些原因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呢?

血管因素——大脑颈动脉、椎动脉系统血管管径变窄或管壁变硬等,都可能减少大脑的正常供血。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及动脉硬化基础上造成的颅内外血管狭窄,都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血液成分改变——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疾病,一些内分泌变化,以及大量吸烟、喝酒等不良刺激,都可能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减少脑组织供血。尤其是三高,如果控制得不好,就会加速动脉硬化、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栓出现,影响脑部供血。血压因素——高血压会影响脑部供血,低血压同样也会,当身体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低血压时,没有足够得压力让血液输送到大脑,也会导致脑供血不足。比如女性,在月经期间血压水平较平时较低,就容易出现头晕症状。心脏病变——人体的各个器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老,心脏也不例外,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各种心肌病和心肌炎,高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心力衰减。当心脏衰竭到一定阶段,其收缩能力变弱,无法维持正常的舒张、收缩功能,就会导致向大脑输送的血液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因为交感神经受到压迫,多数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因为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椎动脉的舒缩功能也会出现异常,可引发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突起物如果对椎动脉产生压迫,也会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多发生在中老年,和这个年龄段高发代谢类疾病、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可诱发脑供血不足的疾病有关,但高发与中老年并不是只发于中老年,年轻人同样要当心,比如长期熬夜、吸烟、喝酒的年轻人,同样易发生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有哪些症状?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我们熟知的就是头晕,实际上脑供血不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利远不止头晕。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状包括:

精神意识异常——患者表现为非疲劳所致的昏昏沉沉、嗜睡症状,发生在脑供血不足的早期。此外,患者容易受到失眠困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沉默寡言、冷漠孤僻、急躁多言等性格改变,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一些判断能力。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因为脑供血不足导致掌控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出现障碍,发生突然嘴歪、流口水、发音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失语等症状,此外还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走路不稳或跌倒,严重者还会出现肢体痉挛和跳动。感觉功能障碍——因为面部的分析区域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唇、口、面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有些人会出现视物不清或短暂性失明,有的人会出现听力减退、耳鸣,不少人还会出现突然的眩晕感。

之前有写过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文章,对于椎动脉受压迫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通常在颈椎旋转或屈伸到某一位置时而发生眩晕甚至猝倒的症状。脑供血不足虽然慢性发生,但其危害不容小觑,长期的精神、运动、感觉多方面的异常,会给患者生活带来多种不便,对患者产生极大精神压力,而猝倒甚至可能引发生命危险。

脑供血不足该如何治疗?

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要根据其根源原因进行治疗,才能有效缓解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低血压、贫血等原因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贫血的患者要适当多食用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绿叶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低血压的人要坚持的适当的身体锻炼,来提高血液循环,同时适当多泡热水澡、热水脚来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则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 对于三高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降压、降糖、降脂治疗,及早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到正常范围内,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饮食方面,要养成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同时也要适当坚持锻炼,多喝水,避免三高失控产生更严重的危害。对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如果有心血管疾病了,患者必须进行正确的治疗,只有通过药物治疗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并且控制疾病不发生恶化。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对于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通常患者在颈椎旋转或伸屈过度或在某一特定体位时发生症状,所以患者要记住这些位置和体位,在活动颈椎时注意避免。此外,颈椎病患者还要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理疗、运动治疗来消除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要考虑手术。

50岁以上的人预防脑供血不足,应养成哪些好习惯?

对付疾病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不得病,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常年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不但不会步入“生命危险期”,反而可以像年轻人一样活得健康自在。要远离脑供血不足,也要从生活习惯来入手:

保护颈椎——中老年人经常受到颈椎病的困扰,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埋头等不良姿势,注意颈部防创伤和防寒潮,避免患上颈椎病。尤其是这些年,老年人也都用上了智能手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对颈椎损伤巨大,千万别当低头族。预防三高——三高是中老年人最常受到困扰的疾患,三高属于代谢类疾病,主要来自于不良饮食习惯,如果生活中摄入过多糖、盐、脂,就容易患上三高。糖尿病患者要少摄入米、面等含糖量高的主食,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类脂肪,高血压患者要少吃盐,养成良好的习惯来预防三高。适当锻炼——中老年人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新陈代谢状况,提高心肺功能,还有益于骨关节健康,还有调节身心的益处,对中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好处。中老年人宜选择一些中低强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骑车、游泳、八段锦等,运动前先做一些拉伸关节的热身运动,运动过程中注意不要过于剧烈或过度劳累,同时还应及时补充水分及避免受凉等。控制饮食——前面我们说了中老年人要限制盐、糖、脂的摄入,避免患上三高,除此之外,生活中还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生冷硬剩、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要饥饱失常,中老年人本来消化功能就减退,如果再不注意饮食,就容易发生消化道疾患。同时,中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不要长期重复单一的饮食,避免营养不良。远离烟酒——烟酒对身体的危害众所周知,一口烟下去全身上下都会受伤害,长期饮酒、大量饮酒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经常吸烟喝酒的人,还会影响骨关节健康,也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都可能诱发脑供血不足。调整心态——对于中老年人来讲,保持良好心态十分重要,平常应多出去走动、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感,也有助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长期受烦恼、孤独、焦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身体也会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容易患病。

单纯的讲脑供血不足,似乎不会给中老年人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但脑供血不足往往还有其他的根源疾病,像心血管疾病、三高、颈椎病等,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早治疗,危害往往就不是我们能承受的。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人群,要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然后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中还要坚持适当的运动,来预防这些可导致脑供血不足的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逐渐衰老,出现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有时候是很难避免的,特别是一些50岁以上的中老年朋友,有人说是进入了生命的“危险期”,身体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更大,特别是心脑血管健康方面,更是要多加注意,有很多50岁以上的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问题,而脑供血不足是如何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尽量减少脑供血不足的风险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50岁以上,要注意脑供血不足的风险对于到了50岁上的朋友,确实应该从多个方面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了。而心脑血管血管的健康,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方面。不管是正在经历更年期或已经进入绝经期的女性朋友,还是到了50岁以上的男性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出现异常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而这些三高问题,再加上血管自身的老化变性,就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血管壁斑块的形成,就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

脑供血不足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脑供血不足主要是梗塞性脑卒中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脑梗”,脑梗的发生原因也并不单一,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凝血物质聚集,最终堵塞脑血管;还有可能是心脏出现心律失常,房颤等问题,导致心脏内形成栓子,栓子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脑血管形成堵塞引起的“心源性”脑梗。但不论何种情况,脑梗一旦发生,都是大问题,需要紧急救治,而且有些情况预后往往较差,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改善,二次发作的风险也仍然存在。

慢性脑供血不足则往往是逐渐发生的,其症状可能会逐渐有轻微逐渐加重,可能会伴有头晕,头痛,食物模糊,失眠等等多种症状,其主要原因,是脑部供血循环出现障碍,其可能导致的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相关疾病影响等方面息息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问题,如果不积极的进行调理改善,会逐渐加重,或出现突发性的急性脑梗,因此,更值得我们多加注意,尽早地进行干预控制。

50岁后,预防脑供血不足,生活上要注意哪些?身体的衰老不可避免,但对于相关疾病风险做好预防,尽量用健康正确的方式去生活,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严格自律、科学调理来做到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朋友,想要减少脑供血不足的风险,生活上的这些坏习惯,一定要注意改掉——

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这些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三高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保持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低盐低脂低糖摄入,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长期大量饮酒,不但会伤肝伤胃,同样也会损害血管内皮健康,影响身体代谢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加大心血管疾病风险。吸烟,吸烟的危害我们整天说,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吸烟有害健康,特别是心脑血管健康,能戒掉最好。久坐不运动的习惯,运动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代谢能力的重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脑供血不足风险,是值得长期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之一。长期低头看手机的习惯。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购物,娱乐,处理工作等,现在手机能做到的事情简直太多了,而我们长期低头用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长期低头的习惯会增加颈椎压力,导致颈椎出现问题的风险增加,而颈椎的增生如果压迫到脑部供血动脉,就会引起脑动脉供血不足。长期熬夜的习惯,长期熬夜也是导致身体衰老加速,代谢异常发生风险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果不是必须,建议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睡眠。情绪不稳的习惯。有的朋友情绪不稳定,特别容易出现剧烈的波动,而这种情绪上的剧烈波动,同样可能会危害我们的血管健康,甚至成为突发心梗、脑梗的重要诱因,因此,学会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让情绪剧烈波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50岁以上的朋友,除了上述生活上的坏习惯要注意改掉以外,想要避免脑供血不足风险,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注意相关风险因素的及时识别和尽早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样的三高基础慢病就不说了,定期检查,一旦发现,一定要尽快的进行调理控制,尽量把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控制在达标范围内;除了三高,颈动脉斑块,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颈椎疾病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也都是直接导致脑供血不足发生的重要疾病因素,定期排查,发现疾病及时调理控制,同样也非常重要,只有在疾病尚不严重的时候,就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改善,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降低脑供血不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