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夏季有哪些养生食谱?
夏季养生饮食制作 善瑞清咽润喉茶 【材料】:杭白菊、胖大海、甘草、金莲花、百合花等 【功效】:清热润肺,清咽利喉,消痰止咳。 【备注】:虚寒体质及月经期内者不宜饮用,孕妇忌用。 绿豆木瓜美容养生粥 【材料】:绿豆、大米、百合、小麦、薏仁、木瓜粉等
【作用】:此粥清热解毒,凉血,润养肺经,安神养肤,对乳腺发育很有帮助。常食能使皮肤变得光洁柔嫩、皱纹减少、面色红润。 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厚肠胃,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薏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据《纲目拾遗》记载:百合“清痰火,补虚损”。 木瓜,被喻为“百益果王”,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助消化之余还能消暑解渴、润肺止咳,可用于通乳及治疗淋巴性白血病,补充营养,提高抗病能力,抗痉挛。《海药本草》记载:木瓜“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清热润燥粥 【材料】:小米、大米、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红枣、山楂、红豆等。 【作用】:此粥能养肾气,健脾胃,清热润燥,增强机体免疫和防癌,是一种适合各类人群延年益寿的佳品。 据《滇南本草》记载:小米“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 据《海药本草》记载:松子“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据《本草纲目》记载:杏仁“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处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疼,心腹疝痛,血痢肠风”等功效;红豆“通小肠、利小便、行水散血、消肿排脓、治泻痢脚气、止渴解酒、通乳下胎”。 夏季养生饮食禁忌 5月5日,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成了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还要吃对东西,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把饮食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季节的不同和身体的营养需要,将平日里的一日三餐转变了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 他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