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如何从医学的角度解释人为什么每天吃三餐?

2022年05月24日 11:01:3028编辑

每日三餐只是大众习俗衍化而来的,并非有什么医学道理。

医学和营养学上,更注重的是定时、定量,未必要三餐。事实上,五餐更合适。

定时定量,即所谓的“规律饮食”,让人体形成固定的节律,这对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

所谓五餐,早上6~7点吃早餐,在上午9~10点左右再略加餐。午餐也只少量进食,下午3~4点加餐,7~8点吃晚餐。这样做可以使胃内始终有一些食物而不至于感到太饥饿,同时将所吃食物充分消化吸收,保证营养供应,不会发生营养不良。

关键是少量多餐,而不是多量多餐。

每次都要摄入少量的食品。如果每次摄食都不算少,进餐次数又很多,那摄入的总热量必定超标。少量多餐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改善,良好的消化功能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现实中,许多人群都以“少量多餐”为饮食原则,而非“一日三餐”。如某些疾病患者、减肥人士等。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三餐的原则也不是错误的。三餐制符合规律饮食,这才是对健康最重要的。

“有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不是在敬老院就是孤独在家生活,这种生活状态对他们有何影响?”

什么孤独在家呀,现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单过好着呢。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儿,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写个悟空问答啥的。多自在哟。有吃的,(而且是想吃什么吃什么,山珍海味,菜蔬瓜果,应有尽有的啦)有穿的(想穿什么穿什么,我嘛不求名牌,但一定要是纯天然的。寒冬时节貂皮大衣,初冬深秋时真皮大衣或者皮袄,中秋时节和春天100%的棉,夏天100%桑蚕丝,)有住的,(幸运的是房价不高时罝了几处)有用的,这一点儿挺可怜的,因为高中二年级时应征入伍当兵去了,没有上成大学,啥文凭也没有,工资比同龄的大学毕业生每个月少一千多块钱呢。对此,心里多少有那么一点儿不开心。不过还好的啦,一个月也6000多块钱退休金零花花,經常跑跑古玩市场买个玉雕件啦,紫砂壶啥的玩玩,打眼的不少,拣漏的也有,一天到晚找个乐儿,玩玩呗,自我感觉良好。时常心里感到还可以吧,老年生活挺有趣的。我嘛,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当然也没有年轻的时候想成名成家的那股冲劲儿了(因为已经出版专著十几本,开始我写长篇叙事诗,但受众面很少,只有社会效益,少有经济效益,这怎么行呢?于是改写儿童文学,虽然都是一些给小朋友们读的儿歌儿童诗之类的小玩意儿,有点儿难登大雅之堂,但因受众面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可以的呀。还有幸被专家们赏识,让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算是挤进作家行列了。)目前,最大的爱好就是泡澡,隔天泡一次,六十度的桑拿房里能待十分钟,气不喘心不慌的,一切都挺好的。还有就是爱喝茶,2000多块钱一斤的超特级龙井茶照喝不误。总之一切还好的啦。今年八十二岁,现在,啥病也没有。唯一的奢望就是再活二十年。眼下所想的就是尽可能晚些接到上帝的邀请,人间真的很美,真的舍不得离开。哈哈……

我老爸活了九十多岁,晚年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精精神神活,利利索索死”!他好像做到了!

2009年11月份,他走向生命的终点。记得,当儿子孙子都赶回去,守在他身边时,弥留之际的老人家忽然醒了,意识清清楚楚。每个人他都认识,就连上厕所,都要人扶他起来,在炕下的便盆解决。大家只好把他的老衣给脱了下来,(老衣,寿衣)一是怕弄脏(不吉利)二是感觉他没有问题了!

此时,以大孙子为代表的孙子辈,给我们这儿子辈提出抗议“我爷爷好好的,为什么不把他送大医院抢救,是不是等我爷爷死啊”。这抗议是非常扎心的。尽管这以前就是从镇医院拉回来的!但孙子们认为镇医院级别不够,我们这些做儿子的怕花钱。

是啊,我们做的一切,都讲拷贝复制在这些孙子孙女的记忆里。待我们老了的将来,拿出来照方“抓药“!生死之事,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村子里的老辈,怎么给他说“回光返照啊”“还在等某某回来啊”....,孙子们都统统不听。

于是,我们开车直奔县级大医院。把情况给人家一说,急诊大夫就说,别折腾了,老人九十多了,让老人安安静静的走吧!我说不行,一定要请医院派医生去家里看看。医生说,按规定,去两个护士一个医生,一部救护车,1000元(那时物价不怎么贵)我说,没问题!给你们。

于是,就把医生请到了老人家的炕前。经过一番检查,医生的结论与他们在医院的一样:让老人家安详的走吧!别折腾了!此时,老人家就又开始犯糊涂了!但等其他人送医生出门的档口,他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尽管有气无力,但非常清楚给我说了一句“五娃,别叫医生来了,我莫相了”(五娃是我小名,莫相,陕西话:没机会,要死了),怎么如此从容?就好像他的一件活路做失败了后的感叹那样!接着,老人家就一点一点,越来越虚弱,像风里的灯,随时有灭的可能!

更让我难以置信的是,第二天中午,当我与我五爸,也就是我爸爸的弟弟,守在老人家身边时,我看见他身体稍微动了一下,接着听见他如同在梦魇一样,长长谈了一口气:“我咋断不哈这口气呢”(不哈,是陕西话,不了)这是何等从容。没有一点留恋,就像要去出远门那样简单,没有恐惧,没有挣扎!

下午,他老人家走了,从容,安详,以至于,过三天,给他最后一次整理遗容时,他浑身虽然没有了体温,依然柔软如好人,脸色红润,如睡着一般!

我留着泪,写了这样几个字,贴在他的房间,最后,烧在了他的坟头!

“如此演绎生与亡,门前古槐青又黄;乐善好施有好报,才有这般安和详”!

讲讲老爸的事情,也能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