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午梦——宋·陆游
苦爱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翻译:非常喜爱在幽暗的窗户下睡个长长的午觉,因为在睡梦中可以暂时脱离现实的世界。我如果能见到华山处士陈希夷的真容,不寻觅成仙的方子而要向他讨教睡觉的方子。
陆游在睡梦之中也在寻求安眠之方,可见睡眠在古代养生体系中的重要性。午睡是中国人延续了千年之久的生活习惯,对于宁神解乏、调整生物钟等都有很大裨益。
睡眠对人体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发现,至少有十几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
2、食粥——宋·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赏析:陆游讲究养生要遵循生命规律,年轻人不宜盲目学习老年人的养生之道。而且他素爱吃粥,这首诗便道出了陆游的食养之道——多吃流质食物。
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古人相信,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3、摄养诗——明·龚廷贤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为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翻译:若欲延年益寿,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提醒人们做到食勿过饱,勿求厚味。饮酒应以少量为好,切莫贪恋“杯中物”。
龚廷贤是明代有“医林状元”之誉的医家。他的生活可讲究呢!他尤其告诉世人:享乐虽好,但莫过频。吃饭半饱即可,饮酒三分到顶。
“七分饱”是中医的一大传统养生观念,表示每餐吃饭不宜过饱,这样有助于减少肠胃负担,预防消化道疾病。少食多餐、每餐不过饱,是当今比较推崇的生活理念。饮酒并非百害无一利,一些中草药酿制的酒也有养生功效,但酒精伤胃伤肝,不宜多饮。
4、自觉——唐·白居易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赏析:“担心变老,就会越来越老;担心生病,就会经常得病。”这句是要告诉大家的道理正是如此。现代医学也证明,心理健康和人体的生理健康与预期寿命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要强壮,心态更要乐观。
长期担心自己变老生病,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畏老、畏病心理若过于严重,可导致人体内分泌功能失衡,诱发癔病、植物神经紊乱等症。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和疾病的康复,所以,别忘了做一个笑口常开的人。
5、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宋·苏轼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赏析: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因此喝茶有助防老,具养老保健功能,另外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居右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要注意节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养生
1、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释:与其在有了疾病之后进行治疗,不如在得病之前好好养生。)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释:修养声息需要做到谨小慎微的事情,不能因为是小收益就注重,也不可以因为小损伤就不去防备。)
3、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释:养生最为根本的事情就是做到不受到损伤。)
4、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释:修养生息的关键之处在于不要长时间行走、长时间坐着、长时间躺着、长时间的用眼看、长时间的听。)
5、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释:善于养生的人注重内在的保养,不善于养生的人只注重外在的保养。)
6、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释:经常服药疗养,不如多做好身体的保养。)
扩展资料:
1、精神养生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2、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3、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