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本书,我认真阅读《黄帝内经》。以前看不懂,直至生病后,自己治病时错误拔罐太多,导致五脏气乱。自己身体所产生的的现象和感受,和《黄帝内经》里描述的一样,我经历了痛苦之后,感叹古人的历害,他们把活人生病的感觉和身体内血液流动的路线弄得清清楚楚,佩服老祖宗。并且根据这些理论,我对自己和家人养生。效果好的出奇。丈夫的肾结石和胆结石食疗消除。
所以我对《周易》和《山海经》也翻看过,这两本书也很好。《周易》一般人看不懂,《山海经》绝对是古人生活环境的真实记载。尤其是地理记载,只有古今理解不一样罢。估计是古人一般人见不到书中所描述的动物,再加经历时代变化,古动物消失,今人见不到,便认为不存在。
対于古文化,我现在的态度是尊敬。不理解的只有收藏,但绝对不会轻易下结论。因为我的知识有限,会误解古人智慧。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对“易”的文字注释。“易”的起源很早,相传伏羲以八卦描述各类自然现象,核心是以天象(日月)的阴阳交替变化来构建宇宙,说到底,属于一种自然观。至周文王时代,八卦进一步丰富,形成了“周易”。《易经》是对周易的文字注释。相传孔子曾经参与“周易”的注释。因而儒家经典中的五经之中包含《易经》,并列为五经之首。关于“易”的各类学说,可以统称为易学。易学是东亚农牧文明的智慧结晶。易学把天象作为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和演化研究。易学也有其内在逻辑体系,但远不及科学体系中的数理逻辑体系。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象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把中国古典自然观—易学引入了死胡同。与易学相反,发源于欧洲的自然观—科学以微观模型和数理逻辑体系构建宇宙,因而科学认为天象,乃至宇宙都可以用数理模型描述。易学不是科学,她们之间相通之处仅仅在很少的哲理层面,而对具体事物的解释是没有相通之处的。易学作为一种自然观,推动了农牧文明的技术发展,是东亚农耕、建筑、冶金、陶瓷、医疗、航海、纺织、军事、社会治理、伦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但她最终限制了农牧文明的发展高度。科学也是一种自然观,推动了近现代工商文明的技术发展。科学是目前地球文明的最好智慧成果。但科学最终也会限制地球文明的发展高度。假如真的有地外文明,那么,与地外文明的接触,有可能使得人类获得比科学更高级的自然观。这一点与中国人在与西方人较量中不得不放弃易学接受科学的过程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