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一句话就能说明吃的重要性了。我的家乡的美食,简单给大家介绍一种:面肠子。
年猪杀完,把荞麦面和新鲜猪血混合在一起,加入葱花,姜未,大料水,剁碎的熟肉,再加入烀肉汤搅拌均匀,成粥状,灌入洗净的猪肠闪,两头系好,放入开水大锅中,文火煮熟,切下一段,咬上一口,香泌脾胃。也可以切成一公分左右薄片,用猪油煎至两面蕉香,可小酌当菜,亦可当做主食,绝顶美味???
杀年猪的习俗不知何时起,现在坚持的人家却越来越少了,年味竟因此而有些淡了。???
中国在饮食文化上博大精深吗?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有科技、环境、人文三方面原因。
中国饮食器具先天发达。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我们的祖先驯化了水稻,需要耐热、不漏水的器皿蒸煮成米饭才能吃,催生了上釉陶器(类似现代的砂锅)、青铜炊具发展,汉后演化成圆底铁锅,一直使用至今。鼎、锅类炊具可以使用煮、蒸、炖、炒的技法做熟食物,特别是炒,具有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空间。西方驯化了小麦,面团可以用火直接烤熟,在烧热的石板、陶片上可以直接烙饼,无需在炊具上花费太多的心思,直到现代,食品还是以烤制为主,平底锅主要是煎,与几千年前在石板上烙饼、煎肉没有本质突破。
中国幅员辽阔,几乎包含世界所有的气候类型和自然环境,动植物品类繁多,食物取材丰富,但百姓经常是忍饥挨饿的状态。话说富人无情剥削穷人,穷人就无情的压榨大自然。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蹦的,世世代代被先人们搜寻、试验、品尝、研发,借助先进的烹饪手段,取得了丰硕的食品科研成果。由于食物难得,又没有宗教规定的食物禁忌,几乎一切动物、动物身上的一切器官——包括血液都被充分利用为食材,针对不同食材又进一步发明了制作和食用方法。食材与加工技术的组合衍生了更为繁复的菜品菜系。
在食物稀缺的时代,吃——这一行为不仅是生存需要,也是地位商品和服务,追求口舌之欲还是生理快乐之源泉。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较早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大国集权制度,权贵阶层有能力调动更多人力物力,在吃的讲究方面投入更大的资源——御膳房每餐120道菜品仅供一位老太太品尝,这不是随便西方哪个国王的财力能负担得起的。举国之力研究吃,这个吃的内容必然博大精深。现代人喜欢把以往的日常冠以文化,也就是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