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夏季有哪些养生之道

2021年06月28日 20:21:3764编辑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夏季养生应注意的原则是:  一、精神调养:  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因此,在夏季,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夏令营活动,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二、起居调养:  夏季暖热之气盛,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由于夏天中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要适当午睡,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肌体最易受风湿邪气侵袭。如果不注意调摄,人体气血虚弱,再遇邪侵袭,很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  在衣着方面,由于天热多汗,衣服要薄一些,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汗衣,刺激皮肤,会引起多种疾病。  三、饮食养生:  夏季阳气在外,阴气内伏,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眼於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酷暑盛夏,因出汗多,常感口渴,适当用些冷饮,可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如西瓜、绿豆汤、赤小豆汤等,但切忌因食凉而暴吃冷饮,生冷瓜果等,否则,饮冷无度会使胃肠受寒,引起疾病。  四、运动调养:  夏季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到公园、河岸、湖边,或庭院,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广播操、慢跑、散步等。去江河湖海进行游泳锻炼,更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调节情志,增进健康。  五、防病保健:  夏令天暑地热,若人体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常乘虚而入,容易引起暑病。在夏季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防止在烈日下过度暴晒,注意室内降温措施,使居室环境尽量做到通风凉爽,保证睡眠,注意饮食,家里备些防暑饮料和药物,如西瓜、酸梅汁、绿豆汤等。在炎热的夏季里,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养生专家提醒大家,想要安全健康度过夏季,一定要多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小常识。

  夏季宜食清淡多吃瓜类
 
  夏季里人的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
 
  夏季应该避免使用过多辛辣的食物,因为夏季里阳气盛,过多辛辣食物会助阳出现内热盛。另外,油腻、煎炸类食品也尽量少吃。应多食用清淡的食物,水果、蔬菜必不可少,最好多吃一些瓜类食品,包括西瓜、香瓜、西兰瓜、黄瓜、冬瓜等。
 
  夏季午睡半小时左右
 
  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较大,容易产生疲劳,也容易犯困。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
 
  夏季里天气炎热,很多人晚上睡不好觉,因此用午睡来补充有益于身体健康,可以保持充足的精力,建议人们每天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午睡。当然,午睡时应避免受较强的外界刺激,因为入睡后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易患感冒或生其他疾病,也应注意免受风寒。
 


夏季不宜“快速冷却”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外出归来或是运动完后,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如“快速冷却”,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于体内,引起高热。同时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则还可引起休克。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应先让其出汗,带走身上大量的热,然后再采取清凉措施。  
 
  很多人运动后就都觉得浑身出汗难受,于是急忙大量喝冷饮或者吃冰棍,觉得这样非常“爽”,可以有效解暑。其实不然,这样对身体伤害非常大,不仅容易产生急性腹泻,而且对身体的肺部、肝脏等都有损害。
 


夏季保持身心愉悦
 

夏季里,人们大多感觉到情绪烦躁、心神不宁、睡眠不好等,因此容易产生心神受伤。在中医的养生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
 
  暑热天气里,人们容易出汗。中医理论里有“汗为心液”的说法,夏季里,人们毛孔张开,汗液也比其他季节较多,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而伤津,引起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状。
  
  因些,需要了解以上夏季养生的一些小常识,帮助你健康安全度过火热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