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道教有哪些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

2021年06月13日 21:01:4066编辑

道教重视人生,重视生命,积极探讨如何才能使人长生久视。为了促进生命的健康长寿,道教探索出了各种养生方法。道教养生三原则:自然养生原则、清静养生原则、以德养生原则所谓的自然养生,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加强为。比如你困倦了,就要上床睡觉,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觉到非常困倦了,还是坚持不睡,继续加班加点、或者是娱乐,那就是不自然了。饥而食,渴而饮,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饮必求美,则非生命之自然。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也就是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而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求生之厚"反而伤生。那么,是不是说你整天无所事事就符合自然养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过于安逸也不是养生。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天地既然赋予了我形体,就要以我一生的劳作作为代价,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地生活,用死亡来使我安静地休息,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自然的。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自然的。所谓的清静养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心平气和"。道教的一切功法无不是以内心清静为基本起点,而一切功法也不过是以追求那种常清常静的心态为最终目的。达到常清常静的境地,才能真正步入养生的佳境。清静养生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老子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过分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劳心费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价。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奉劝那些贪图名利的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情绪。清静则可以使人心和神安,恬淡虚明。一个人若能做到恬淡、虚静,就不会被外因所扰,不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忧思困苦。动中守静《清静经》说"真常应物",要"常应常静",才能达到"常清静"的境界。吕洞宾也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而不迷。"我们都知道,在无事时保持心灵的清静是比较容易的,要在日常劳碌中始终保持心灵的清静,可就太难了。而道教修行,就是要"常应常静",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如同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镜中无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心有主宰,不为物转。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富贵贫贱,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心静如水,恬淡自适。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世事过程中,要遵循《庄子》所说的"去智与故,循天之理"的原则,即按事情当然之理去做,而不要逞小聪明,不要有私心杂念。这样,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