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之道是否消极?
不是消极。
在“养生之道”中,庄子强调的是生命的本质是无穷的,而人应该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去养生。
这并不是消极地放弃对生命的追求,而是要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本质是无穷的,只有放下一些人为的束缚和不必要的追求,才能真正地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因此,庄子的思想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而是在反思人生本质和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关于庄子的养生之道的不同观点?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要观点是什么?
庄子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二,一是避开一切文明的物质的是非的欲望纠缠;二是忘记自我忘记他人忘记世界种种的顺其自然。
庄子在文首阐述了全文的主旨,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的中正之路,而后文的庖丁解牛、独脚右师、樊笼野鸡、秦失吊丧等故事都是在详细论述这一观点。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养生其实养的就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样即使肉体消逝,自然的本性也会长存。
为什么说庄子养生之道是积极的?
身体无疾病,灵魂无困扰,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越想超脱的人就越痛苦;越痛苦的人越想超脱,这个既超脱又痛苦的哲学家就是庄子,因为痛苦让人深刻。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人如何超越滚滚的红尘的问题。庄子明白,人不可能脱离世而存在,身体永远无法实现自由,但我们的精神可以。因此,庄子追寻的是人的精神如何达到自由逍遥的问题。他梦想人能走出悲剧的宿命,走向“齐物”而“与天地并生”,从而超越俗世生活达到无功无名无己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庄子政治观的现实意义?
1、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2、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有助于当代学生调整心态。
2、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
3、塑造理想人格。
4、追求完美人生境界。
5、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
6、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等。
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一朵仙葩。而洋溢在庄子哲学、文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早已成为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典范。
清源山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l18度30'-118度37',北纬24度54'-25度O'之间;与发展中的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学习研究《庄子》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谈文学,历史等的现实作用,现在这类问题很多,大家处在比较急躁的时代环境下有这些疑问也很正常。回答这些问题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这次看到《庄子》,觉得还是再和诸位聊一聊,共同探讨。要说古代的这些文化带给我们什么,《庄子》带给我们什么,出世入世之道不知道诸位以为算不算很不得了。
大家都知道《庄子》开篇很奇幻,一条鱼腾挪变化变成了一只大鹏鸟,这种瑰丽的想象实在是引人注目,在逍遥游里庄子把道形容得天都装不下,过一会又说道小得连影子都找不着。道也讲了,修养也讲了,最后成了大宗师,大宗师要怎么办,不是自了汉,是要入世度人的,怎么度,答案竟然就是规规矩矩做一个人。
庄子说到这里,举了列子的例子,这位御风而行的仙人是怎么做的呢?
“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列子觉得在老师处啥都没学会惭愧极了,不玩聪明了,回家规规矩矩闭关三年。给老婆当下人,什么都听老婆的,老老实实跟着老婆做家务。这表示什么呢,这就是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做一个人,该做什么做什么,这就是道。这三年里,吃猪肉都觉得和吃人肉一样,很难过,所以当然就吃素了。饮食没了分别,男女也就没了分别,所以给老婆当下人,也没所谓,什么大丈夫,大男子,没有了,入世就在这个地方。“于事无与亲”,做人做事都是无与亲,不亲,也就是不执着,该做什么做什么,做生意就做生意,做完了,行云流水,游戏人间。一切善事都做,做完了不执着,生命也不执着,年纪大了,说再见就再见,没有关系,听其自然,万事不执着,才能入世。
再说这句“雕琢复朴”,人一辈子在干什么?就是不断雕琢自己,后天的各种影响,把自己刻上各种花纹,从道来讲,这些都是虚妄无用,本来生下来浑元一气被雕刻地乱七八糟,就像我们现在讨论庄子,不也是被雕琢么?老庄不喜欢这样,要把雕琢去掉,复婴儿,回复到那个朴素的境界“块然独以形立”,我就是我,活着就是活着,独以形立。人生以什么为目的?这个那个有什么现实意义?人生就是以人生为目的。你又说这又说那,又是雕琢,不要雕琢了罢。雕琢太过,思绪太多,想太多,乱事纷纭可不就“纷而封哉”,关到一个圈圈里,自己封闭了。开始什么样,结束还是这个样子,人生以人生为目的“一以是终”。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无为名尸”在世上,不要为了虚名成为名的奴隶,像现在的明星,别人请来照相,像尸体一样一站,闪光灯哗哗闪,天天对着摄像机,也没有人身自由,去哪里都有人盯有人看,就是被名所困。“无为谋府”不要机关算尽,谋来谋去,这就是雕琢,会短命,人生就要自然地活下去,不要谋算别人。“无为事任”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事情,这不是说不负责任,是说应该做的事情做了,别执着。“无为知主”不要觉得自己学问高,智慧深。“体尽无穷,而游无朕”体会自己生命的宝贵,不管贫富贵贱,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做任何事都无我。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那么这样一来,人生有什么意思?这才是真正的大意思。因为这样的人才会认清自己的人生,才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尽其所受乎天”,把老天给的这个生命自自然然地活下去。“而无所得”,生死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无挂,不但外物是天地所生,就连我们的肉体也是生于天地,归于天地。“亦虚而已”,本就是空灵,自在地活着,就像看电影一样,多么出世。
寥寥数语,讲透人生,不知道这样的《庄子》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 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
(2)礼貌是尊重的 具体表现,是我们友好交往的道德基础。
(3)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否文明礼貌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 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4)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 精神文明的象征。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5)讲礼仪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可能伤害别人,也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6)按礼仪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
屯垦戍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屯垦戍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以军屯和民屯为主。
早在西汉时期,汉政府就总结了西征失败的教训,开始"置校尉,屯田渠犁",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条件。
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后,西汉在西域的屯田又进一步扩大,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也是维护西域社会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所以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把屯田作为统一、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中,唐、清两朝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为显著
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2500多年来,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兴盛沿线城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殆至近代,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和漕运的停止,大运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衰退,昔日的辉煌与荣光,也无声湮没在历史尘埃里。
现实意义: 航运功能衰退了的大运河,其当代价值在哪里?事实上,自春秋时期邗沟开通以来,日夜流淌不息的大运河生动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续写大运河宏伟历史诗篇,传承与弘扬大运河文化,具有极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国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战略选择。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反映出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展现了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漕运管理方面的杰出成就。通过文化带建设,唤醒民族集体记忆,有利于让国人深入了解大运河的伟大历史,推动大运河如长城、故宫一样,成为“对内凝聚价值、对外展示形象”的中华文化图腾,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重要方式。大运河沟通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孕育滋生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文化形态,沿线物质文化遗产超过12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地区。通过文化产业化等形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时代精神与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还是探索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推动区域间平衡发展的重要路径。大运河纵跨8省市及34个地级市和150余个区县,涉及发改委、水利、文化、旅游、交通等诸多部门,统筹协调难度极大。通过以文化为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创建跨区域协作平台和常态化协作机制,推动以强带弱、“串珠成链”,打造出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脊梁带,将为我国区域协同合作提供示范样板,推动区域间更平衡更充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