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周易》,很多人认为《周易》就是孔子所作,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准确的。《周易》是总名,其内容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乃文王姬昌所作,《易传》才是孔子所著。当然《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及卦名亦非文王所作,实乃包羲氏所造。
《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为乾卦至离卦30卦,下经为咸卦至未济34卦,内容简言之就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以乾卦为例,《易经》的内容就只有: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躍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六,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至于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例如: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初九,阳在下也。这些都是谁所作呢?这才是孔子所作。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周易》之成书有一个历史过程,其并非全为一代圣人孔子所作。那孔子对《周易》又对《周易》说了什么?总得来说就是十翼。翼者,羽翼也。也就是辅助《易经》,后人称之为“传”,为此十翼也称为《易传》。具体包括十部,分别是《彖传》上下、《大象传》、《小象传》、《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兹以下文简述之:
一、《彖传》上下
首先,《彖传》为何分上下,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分为上下经,所以《彖传》为与其保持一致,亦分上下,也就是说《彖传》上解释的是《易经》上经的30卦卦辞,《彖传》下解释的是《易经》下经的34卦卦辞。二是因为上古时代,并无纸张,文字均需用刀刻成简,如果将64卦的卦爻辞全都刻在一起,那么就会非常繁重,为此乃分上下。
其次,《彖传》的内容就是解释及扩充文王所系卦辞的意思。例如:泰卦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孔子的《彖传》解释为: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对比二人之说,孔子以乾代表阳、健、君子,坤代表阴、顺、小人。阳卦向上为往,阴卦向下为往,上下交通,君子之道行,小人之道消,所以为吉亨。其余六十四卦仿此。
最后,孔子作《彖传》的出发点就是担心后人看不懂《周易》的卦辞,为此专立篇幅,以尽详其意。当然,孔子《彖传》实乃孔子个人的易学观点,有其创新之处。但不论如何,孔子是距离文王最近的人物,且其著作得到了流传,为此,《易传》及《彖传》对于后人理解《周易》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