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健康养生

平川的来历?

2025年04月30日 14:44:211

  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

  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265),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称麦田城。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548),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会宁镇为西会州。贞观六年(630),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太宗雍熙二年(985),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即鹯阴)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清雍正以后,改卫为县,靖远县辖三滩、九塬、十五营保寨、四十八屯。水泉乡的水泉堡、陡城堡,共和乡的打拉池堡属十五营堡寨之一。种田、复兴乡界分别属马家寨、刘家寨等四寨管辖。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民国15年(1926),靖远县分东、南、西、北、中五区。宝积、共和、种田、复兴乡属南区,水泉乡属北区。

  民国24年(1935),靖远全县实行保甲制,共分四区、18联保、84保、877甲。水泉乡属靖远第一区第四联保,陡城、水泉、黄湾分别为一、二、三保,共管37甲。共和乡、宝积乡为第一区第五联保,分打拉池、周家地二保共30甲。红会及磁窑为第一区第八联保之一保。种田、复兴为第二区第一联保之一保。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区境属靖远县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整靖远、会宁二县的插花地,将靖远境内的会宁飞地小水村、杨稍村、小芦村划归靖远管辖;将会宁境内的靖远飞地宋家河畔,大、小羊营,红堡子划归会宁管辖。全靖远分7区69乡,复兴、种田乡合为种田乡,属第二区。水泉乡当时分陡城、水泉、黄湾三乡,属第三区。共和、宝积乡属第二区。

  1958年,靖远区划再经更改,当时分4个区辖31乡,共有高级农业社372个。

  1959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撤销区、乡,全县成立20个农村人民公社。区境内设水泉、宝积、共和、种田(包括复兴)4个人民公社。

  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种田分为种田、复兴两个公社。水泉公社直属县政府管辖,打拉池区设工作委员会。12月,新增东湾区工委,水泉公社归东湾区工委管辖。

  1963年撤销大队建制,同时划公社为小公社,恢复区公所体制。

  1965年将85个人民公社合并为24个,恢复生产大队建制和城关、宝积两个镇。区境有水泉、共和、宝积、复兴、种田5个人民公社和宝积镇。1983年,5个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为乡。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5个乡划出设立平川区。

  1993年7月乡镇机构调整时,撤消宝积镇建制,从水泉乡析置王家山镇,成立宝积路、电力路和红会路。

  1997年4月原共和乡分设为共和与黄峤两个乡。水泉乡析置,设立陡城乡。

  2002年9月撤销陡城乡成立陡城镇,红会街道办事处撤办建镇。

  2004年9月合并水泉乡和陡城镇,设立水泉镇。

  2005年2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红会镇,恢复红会路,在共和乡的基础上组建共和镇,宝积路析置设立兴平路。形成宝积路、红会路、电力路和兴平路4个街道办事处;水泉镇、共和镇和王家山镇3个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和复兴乡4个乡的建制格局。

  2009年10月宝积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长征路街道办事处。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