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健康养生

韬光养晦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2025年03月04日 14:00:151

韬光养晦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养精蓄锐中,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全句意思是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句中的休养是休息调养之意,生息是繁殖人口之意。

韬光养晦和休养生息是什么意思?

韬光,藏起光茫,比喻隐藏声名才华,收敛不显露出来,以免引人注意。

养晦,晦者暗也,收起才能在暗处深藏不露,敛锋芒,藏行迹也。

大敌当前,韬光养晦,很多时是为了休养生息。休养,休息调养;生息,本来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以人口繁殖,亦引申作恢复元气。

韬光寺多高?

韬光寺的海拔高度是138米

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1982年韬光寺被大火烧毁后,改建为一座敞厅,名“白云深处”。 2003年12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移交杭州市佛教协会管理,2006年起整治修缮。

韬光寺对联?

1、"韬光养晦"、"奋发图强"。2、因为"韬光养晦"是指在避免与外界冲突的同时,积极的发展自身的实力;而"奋发图强"则是说明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要不断的努力进取,有所作为。3、这对联是韬光养晦与奋发图强两个方面的结合,表达了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避免争斗的同时不断向前进步的信念。

杭州韬光寺多高?

杭州韬光寺坐落在北高峰边约350米左右高。

韬光寺多少台阶?

大约950台阶到达北高峰,对体力要求还是不小的,需慎重登之。

韬光纪幽翻译?

环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最佳;据西山之佳惟四寺,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有五亭,韬光为最幽。韬光在寺后之北高峰下,其始由西北隅上山,路险峻,曲折蛇行,两旁皆岩崖斗绝,数里中连属不断。

嘉树美竹森其上,兔丝女萝之属蔓延而罗生,枝荫交加,苍翠蒙密,日光漏木叶下,莹净如琉璃可爱。

禽鸟闻人声近,辄飞鸣翔舞,若报客状。

峰回路转,客或先后行相失,望见树隙中微有人影,往往遥相呼应,遇会心处,则倚树而息,藉草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起而行,行而止,犹徘徊不忍去。 翻译: 总共有三面围绕西湖的山,其中西山最好;占据西山的佳处只有四个寺,灵隐寺是其中最好的;统率灵隐寺的优美景色有五个亭子,韬光亭是最幽静的。韬光亭在韬光寺后面的北高峰下,我们开始从西北角上山,路很险峻,曲折得像蛇在爬行,两边都是山峰悬崖,陡峭隔绝,几里路上连续不断。

美好的树和美丽的竹子在这里长得很茂盛,兔丝女萝之类的植物不断向周围扩展延伸,并且分散地生长,树阴交叠,绿色密密地遮掩着,太阳光从树叶下面泄露下来,莹洁干净像琉璃一样召人喜爱。

禽鸟听见人的声音近了,就边飞边叫,边飞边舞,好像报告客人到了的样子。

山峰回环,路跟着转弯,有的游客有先有后走散了,看见树的缝隙中隐约有人影,常常远远地相互呼叫和应答,遇到称心的地方,就靠着树休息,垫着草坐下,悠悠地遐想很久很久,再起身行走,走了一段又停止,还是犹豫着舍不得离开。

韬光什么意思?

韬光 :敛藏光采。 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养晦 :谓隐居匿迹。

韬光养晦 〖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韬光寺求什么?

韬光寺是一座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古刹,其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韬光养晦,至于南阳”这句话。关于韬光寺求什么并没有具体的资料可供查询,但作为一座佛教寺庙,其主要宗旨是弘扬佛法、修行证悟,让人们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韬光养晦典故?

韬光养晦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1]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于长庆中期被封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身为王公的李忱却不得不离京出走,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李忱的母亲邂逅了当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宪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杀了,留下这一对母子,既不能母凭子贵,也不能子凭母贵。[4]

820年二月,李恒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4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4]

在这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他只能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先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侄儿们猜忌、排斥、挤压的命运。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应该说,李忱当时作出的这一抉择,当属明智之举。而流放底层,阅尽人世沧桑,也为他将来成大业提供了一个机会。[4]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然隐居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但他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心中之志。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宿愿。[4]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在一次与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的才能通过一副对联表露出来。[4]

一日,李忱与黄蘖和尚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出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4]

李忱就像那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是为唐宣宗。时年37岁。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