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重修养心殿有三个原因。其一,为了向天下彰显自己对父亲康熙的孝心;其二,雍正比较务实注重办事效率,而养心殿的建筑规模不及乾清宫,君臣商议国事或者处理一些事情都比乾清宫更加方便;其三雍正比较勤俭,他想搬到相对简朴的养心殿,为天下起到勤俭廉政的表率作用。
康熙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他的第四子雍正皇帝却将皇帝居所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自此清朝自雍正之后历代皇帝都居住于养心殿中。为何雍正会选择将寝宫从端正大气的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呢?
乾清宫一直是代表着皇帝的居所,根据《易经》来说天为乾,天子乃天之子,自然为配得上乾字,因此乾清宫的名字就是说明了这是皇帝的居所。
乾清宫在雍正之前一直作为皇帝居所供皇帝居住,而养心殿本是在乾清宫西侧,当初紫禁城的建造者本意是想把养心殿建造成皇帝午休小憩或者临时休息的场所,因此在明朝养心殿一般都作为皇帝养心殿在康熙时期也已经作为皇帝处理事务的地方,康熙晚年时期偶尔也会在养心殿中处理一些事务,比如曾经罗马教皇派出使臣访华时,康熙就是在养心殿中召见的教皇派来的使臣。所以雍正将养心殿改为皇帝寝宫,并在其中处理日常事务也是有康熙的影响在其中。
在康熙去世后,他的棺椁要停放在乾清宫中,这也是从明朝就流传下来的规矩,皇帝驾崩后棺椁都需要停放在乾清宫内,即便雍正后来把寝宫搬到养心殿,但是雍正之后历代清朝皇帝驾崩棺椁也都是停放在乾清宫之中。
康熙驾崩后棺椁停在乾清宫,雍正为父亲康熙守灵,因此他将临时居所定在了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这也很符合当初建造故宫时设计养心殿的定义。
但是康熙出殡之后,雍正为了向天下张先自己的孝心,雍正就将养心殿定为了自己的寝宫,雍正认为乾清宫是“皇考六十余年所御,心实不忍,意居于养心殿”,这意思就是雍正认为乾清宫是康熙执政六十一年的见证,见证了康熙盛世的统治,自己不忍占据康熙生前的居所,因此想改住在养心殿。
于是雍正说想就干,就下旨命人将养心殿重新修葺改造一番,从此这就做为清朝历代皇帝的寝宫了。
其实雍正选择养心殿也是符合他务实的性格,与乾清宫相比,养心殿的规模都要小了一些,在此批阅奏折,会见朝臣都很方便效率,这对于讲究效率且极为务实的雍正来说正是理想居所。
雍正后来在养心殿南面设立了军机处,就是为了方便随时召见这些军机重臣商议军国大事,而乾清宫建制规模比较大,相比之下就不能这么方便的随时召见大臣,因此说雍正搬到养心殿也是为了提升皇帝的办事效率。
除了雍正为了提升办事效率的务实风格之外,还有就是雍正本人比较勤俭朴素。当时雍正入住养心殿时,养心殿整体布局都非常简朴,而雍正继位后正准备进行新政改革,因此他想居住在布局相对简朴的养心殿起到表率作用,自上而下的传递勤俭之风。
而且养心殿的名字也是非常有寓意,养心殿的名字出自于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这意思就是修心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清心寡欲,因此其名就很合乎雍正所提倡的勤俭廉政之意。所以雍正选择养心殿做寝宫也有着自己想作为天下表率的意思。
为了提升采光度,养心殿更是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雍正更是在朝会群臣的皇帝宝座上面亲自题写了一块“中正仁和”的牌匾,与乾清宫中的“正大光明”牌匾对应。
不过自雍正时期清朝开始实行的秘密立储制度,立储密旨还是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
养心殿自雍正之后开始完善完备,逐渐成为清朝后来历代皇帝的寝宫居所,自雍正到清末帝溥仪,共有八位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和同治两位皇帝更是在养心殿驾崩。而乾清宫也就逐渐成了象征建筑,只有皇帝驾崩后才会归于乾清宫布置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