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秦军强大的原因在哪里?
在河南省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即是在二千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代表铁器生产在当时已具一定规模。但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国,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纪录了一次著名的刺杀事件。秦统一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时,一个名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地图来到秦国假意献图投降,实则为了刺杀秦始皇。《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却三次拔剑而剑不出。
司马迁解释说,因为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但从出土的青铜剑来看一般都是短剑,青铜材料易折断无法做成长剑,为何秦始皇用的是长剑呢?春秋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也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已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
1974年兵马俑出土,考古人员在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版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91厘米的青铜剑,到底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在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这把91厘米的青铜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后发现,它的铜锡配比使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这说明了当时秦人已掌握了炼铜的最高技术,他们的青铜剑并不比铁剑差。
在统一了中原六国之后,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的难题又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兵马俑坑中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早已经灰飞烟灭,但凭尚算完整的遗留痕迹仍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面貌。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据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相当惊人。
在弩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青铜制作的小机械部件,这些小小的青铜部件就是弩用来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