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道家哲学派别? 道家哲学讲什么?

2024年10月22日 20:20:561

道家哲学派别?

基本算是唯心主义。代表道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老庄。传统哲学教材里的回答是这样的:老子的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所谓唯物唯心主义,区别在于物质跟意识谁是第一,物质决定意识当然就是唯物主义了。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解成不可知的规则就是唯心了,只是还有规则。道理解成物质本源就是唯物主义了。总的来说比较客观。

道家思想在中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老子里非常完整得表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几千年前能提出这些这是非常难得的。也难怪乎时至今日仍在影响中国人。

道家哲学讲什么?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后来汉朝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遵从道家思想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推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唐朝与元朝初年道教更是被定为国教。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养生书籍?

《修真十书》是道家丹书代表作。

由道教丹经汇编。集唐末五代宋元数十种著作,多为内丹专著。书中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丹道、养生著作,从各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丹道、养生、导引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为道教丹道一大专集。

道家养生功法有哪些?

道教养生功法,可谓千有万条,如行之得法,即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道教养生功法主要有胎息行气、守一存神、导引按摩、动功静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

常有人问,如何选择养生功法?至于练哪一种养生功法,关键看个人喜好以及各自的身体状况来决定。如喜动者可以选择诸如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好静者可以练诸如打坐、站桩、气功等功法;而体虚气弱者可选择一些诸如行气、吐纳、导引并结合饮食调理等。

道教养生,随着历史的发展,高道们不断将各种功法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又将各种功法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以及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演变成多样性的强身固本之术。如一年不同节气练习的二十四节气导引功、四季导引功、脏腑导引功、易筋功、按摩术、气功以及各种行气吐纳之术等。这些都很方便,简单易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症的人士练习。每一种功法,均和生理结构、病症变化及四季气候的反差和医学医理紧密结合,可谓通俗易懂、宜学宜练,只要习之得法,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外强形体,内壮脏腑而益寿延年的。

在众多的养生法门中,如果要把它们归纳为两个方面的话,那么就是修炼精神层面的诸如:内视、坐忘、存思、守一之法;由锻炼形体层面的诸如:导引、太极、行气、服食之术。综合的来看,养生功法中有动功,有静功,有动静相宜之法,也有坐卧屈伸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导引得理,以尽性命”,毕享天年呢?葛洪在《养生论》中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柔,表里俱济”。按照葛洪祖师的提法,修炼这两者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形神结合,表里贯通,虚实相济,功成而道备。

总之,养生除在精神和形体的炼养外,还应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个人饮食习惯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方面加以注意和调整。练习道教养生功法,贵在于精,不在于多(指方法和理论)。求的是长期性、实用性,所忌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期望,要像道经所说的,通过炼养能够“发白更(变)黑,齿落更生;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养生炼丹是道家思想吗?

不是。道教和道家是两个概念。

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外丹术指道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籙、雷法等。

庄子养生主的道家思想?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道家在乱世之中的处事哲学?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每一个朝代都有自身的特点。从最初的黄老之术到老子,再到庄子、魏晋玄学,以及之后的发展,道家总是能在乱世给人们的思想上拨乱反正。道家的精妙之处,几乎包括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家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lǐ,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次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道家哲学?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儒家墨家道家哲学的产生?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

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作,不确。

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

礼家:是萌芽于西周后期并在东周中前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想。东周时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刿、子产、晏子等都崇尚礼治,特别是子产和晏子,还分别有著名的《礼论》(6)。战国后期,以礼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

法家:是春秋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最先萌芽于郑,创始人是邓析,第一个“铸刑书”的是子产(子产前期是礼家,后期转向了法家),继之是晋范宣子、赵鞅等的“铸刑鼎”。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后无名氏之《经法》亦属法家文献等。过去,理论界认为《经法》是道家著作,这是从哲学上着眼的,不确。

墨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义”。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根据不充分。

术家:创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术,其代表作是《申子》。过去,理论界认为申子属法家,不确。申子自己宣称其学术思想是“术”,秦汉人一直都说“申子之术”。

道家哲学对待贫穷的人生智慧?

《庄子》云:“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贫穷,不是疲困。读书人有道德有抱负却不能实行,那是疲困;衣服破了,鞋子坏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困,这也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而已。

庄子认为贫穷是从经济方面而言,家徒四壁,衣食堪忧叫做贫穷;但是疲困是从精神方面说的,一个人如果生不逢时,有才有德有抱负却无法实现。贫和惫是说的不同方面,因此不是一回事,一个贫穷的人,只要有理想,就不能说是贫困,而他只是安于自己的这种状态,在贫困中固守着自己的追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贫乐道。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