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血管瘤是什么?

2024年10月03日 21:44:011

血管瘤概述

血管瘤是血管发育异常所致而不是真正的克隆增殖性肿瘤。

血管瘤一般多发生于儿童期和青春期。病变通常位于皮肤的浅表,能明显观察到外观呈蓝色、质地柔软的团块状肿物。

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血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有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产生相应的畸形。如丛状期异常,可产生毛细血管瘤;网状期发育异常,则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瘤,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

目前有两种学说解释本病,胚胎残留学说、雌激素常说(血清雌二醇水平偏高)

血管瘤的分类

血管瘤的传统分类:①单纯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表浅型);②海绵状血管瘤(深部型);③蔓状血管瘤(属于血管畸形);④混合型血管瘤(草莓状及海绵状混合)。这是根据组织结构和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血管瘤临床表现

首先血管瘤临床表现有草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红色胎记、鲜红斑痣、肝血管瘤。比较常见的是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肝血管瘤。

毛细血管型血管瘤: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大小不等。以手指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毛细血管瘤又称为草莓状血管瘤或单纯性血管瘤,出生后数周出现,好发于头部和颈部,1岁以后逐渐消退,75%95%的患者57岁时可完全或部分消退。毛细血管瘤表现为紧密排列的毛细血管丛并有少量间质组织,多见于颜面部皮肤,不侵入皮下组织,毛细血管瘤由于位置表浅及皮肤颜色改变临床即可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头低位时,肿瘤因充血而扩大,恢复正常体位后,肿块即恢复原状。表浅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海绵状血管瘤由于形状不规则、管壁单薄、衬有内皮并扩张的血管间隙所构成,各间隙相互交通并可扩展至皮下,形成界限不清、扪之柔软并易被挤空的块状隆起,有时可出现溃烂、出血或感染性血栓。

蔓状血管瘤:主要由扩张的动脉与静脉吻合而成。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扪之有博动感与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上述之博动及杂音消失。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蔓状血管瘤又称先天性动静脉瘘,是动脉和静脉直接交通的脉管畸形,病变区血管扩张呈蔓状迂曲,间质成分较少,血管较粗。

肝血管瘤: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健康常规体检进行B超检查或腹部手术时被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它们有恶变可能,但偶尔可与肝脏的其他恶性肿瘤相混淆导致误诊。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治疗初期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案,如持续观察无症状病变区域、对有症状使用压力袜和止痛剂。

1.药物:皮质类固醇(曲安奈德、地塞米松,一般联合用药)、普萘洛尔、平阳霉素。

2.冷冻法: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容易复发。

3.放射与同位素:可能导致放射线皮炎。

4.局部注射硬化剂:易导致溃烂和留疤等。主要用于头面部的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5.介入法:将栓塞剂注入瘤体内,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的治疗

6.激光治疗:一般用于红斑痣的治疗。

血管瘤通常可以采用手术将病变区域进行切除。对于良性病变,提倡采用边缘或内部切除。

阅读延展